根据法律规定,签字或盖章的合同原则上是有效的。一旦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该合同便依法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在成立时即具备法律效力。若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合同在办理完这些手续后才具备法律效力。
然而,如果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约定了“合同自双方当事人加盖企业公章,并法定代表人签字后生效”作为合同生效条件,但合同只有企业(法人)公章,没有法定代表人签字,那么合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
此外,尽管双方当事人并未约定合同生效的条件,并且合同上加盖了企业公章,但当事人一方能够证明缔结合同的过程符合《合同法》第54条所称的具备法定撤销或变更条件,或者符合该法第52条规定的无效、第56条规定的部分无效,那么当事人可以依法请求撤销或变更合同,或者宣布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最后,根据《合同法》第36条和第37条的规定,一种相对特殊的合同发生效力的情形是,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即使双方未采用合同书形式,或者在双方签字、盖章之前,一方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并得到对方接受,那么无论该合同是否签字、盖章,无论法律要求双方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双方却未采用书面形式,该合同仍然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附条件以确定合同的效力。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生效,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失效。
如果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那么视为条件未成就。相反,如果当事人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那么视为条件已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法人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单位。因此,法人章实际上就是单位的公章。然而,由于人们习惯上将真正的法人章称为公章,将法定代表人章称为法人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约定俗成。所以,将圆形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法人章简称为公章,将方形的法定代表人章简称为法人章,只要双方沟通理解无误即可。
股东不同意更换法人时的应对策略。首先尝试与股东协商,研读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了解法人代表更迭的规定和流程。若股东仍不同意,可通过法定程序如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做最终决定。同时,涉及股东不配合签字的问题,应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尊重差异,必要时可通过股权转
资产评估公司能否作为法人股东的问题,列出了不能担任企业法人代表职务的各种情形,包括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经营不善破产清算、正在接受侦查和追捕、被判处刑罚并服刑、未偿还重大债务等人员。同时,文章还涉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是否需要股东会决议及追加前股东是否必须
非股东法人需要承担的责任。虽然法人代表不是股东,但在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下,他们需要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法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此外,非法经营和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中,法人代表或相关责任人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具体
法人和股东在公司中承担的责任差异。法人代表公司行使经营行为,承担违反法规的相应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投资财产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法人股东与自然人股东在性质、权利行使、收益分配、税务处理和股权转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