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1条规定,当医患双方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存在争议时,可以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并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在确认和处理有争议的情况下,即病员或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病员死亡、残废等不良后果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以及双方在认定性质上无分歧但在处理上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首先应通过医疗单位和病员或其家属自行协商的方式进行确认和解决,而不应直接跳过这一步骤提请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当医疗单位和病员及其家属通过自行协商无法达成对医疗事故的确认和处理协议时,应由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并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诉讼解决是指通过人民法院审理来解决医疗事故纠纷的方式。诉讼解决可以分为民事诉讼解决、刑事诉讼解决和行政诉讼解决三种途径。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非法行医、医用产品侵权、故意行为等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不构成医疗事故。同时,尚未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后果的过失行为也不构成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于医疗事故的发生通常是出于过失,即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从而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因此,构成医疗事故要求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根据患者人身损害程度的不同,医疗事故可分为四级。
近年来,我国医患之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数量不断上升。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并在医疗事故鉴定后确定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赔偿金额。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贯彻实施以及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的细则。内容涵盖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类与等级,以及不同情况下医疗事故的适用范围。细则明确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分类,并列举了责任事故的具体行为。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及计算办法,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多项费用。具体计算标准和办法在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费需凭合法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收费单据计算,包括挂号费、检查费等。同时,讨论了原发病医疗费用和续医问题的处理,涉及争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界定。
医疗纠纷过了三年是否还能起诉的法律问题。一般来说,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但存在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等,可使诉讼时效中止或重新计算。因此,医疗纠纷过了三年仍有可能起诉,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细节综合判断。当事人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