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必须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以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在当事人协商解决中,医方应在解决后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需要进行鉴定的情况下,双方应共同委托鉴定,并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前,卫生行政部门并无职责主动处理。然而,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调查,并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移交医学会鉴定,鉴定费用由医方承担。这表明,准许当事人对重大医疗过失事件的民事责任之外的事宜自行协调解决,否定了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法律精神相悖。
尽管当事人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申请处理,但申请后应适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程序。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后方可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申请人需预交鉴定费用。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申请人应承担费用。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时,医方违反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然而,其程序和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难以理解。唯一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而无论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医方都有履行报告义务。医方违法不报告,其义务更少。这种情况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当事人申请处理的争议,可能不属于适用申请处理程序的范围,而是属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应适用的程序。报告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对其争议的判定或鉴定一样,都需要进行判定或鉴定。因此,基于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适用诉讼优先原则,即凡诉讼中可能处理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但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的处分等行政专有职权仍应履行。诉讼优先原则明确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况。尽管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可能启动行政处理程序,但这势必导致不同国家机关同时认定同一问题,这是不适宜的。另一方面,医学会明确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可能导致卫生行政部门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除了行政职权处理的事项外,报告启动的行政处理程序应终止处理。
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有责任对事件负责,不能隐瞒,需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报告。具体而言,事件发生后,首先需在1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局报告,然后在确定解决方式后再次报告。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原告刘某因医疗事故导致的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等健康问题。刘某在西京医院就诊时因医师操作不当导致术中损伤,并因医院隐瞒病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经司法鉴定和西安市医学会鉴定,西京医院存在医疗过失并承担主要责任。虽然西京医院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第三次鉴定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