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应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情况,以及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情况,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此外,根据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其他情形,医疗机构也需要及时报告。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并防止损害扩大。
1. 医疗事故争议的病历资料处理: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等资料应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并由医疗机构保管。
2. 现场实物封存和检验:对于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医患双方应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如有需要检验的情况,应由双方共同指定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如果双方无法共同指定,卫生行政部门将指定检验机构。
3. 尸检的进行:对于患者死亡后死因无法确定或存在异议的情况,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如果具备尸体冻存条件,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必须经过死者近亲属的同意并签字。尸检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有义务进行尸检。
4. 法医病理学人员的参与:医疗事故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如果一方拒绝或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如果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应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的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如逾期不处理,医疗机构应经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按规定进行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的申请后,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如果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但仍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最后,患者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应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汇报,并不能私自找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不能由医患双方私自选择。双方对医疗事故责任的判定需要依据鉴定结果进行。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