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鉴办接受两种形式的委托: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或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的委托。
医鉴办收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材料。
医鉴办根据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主要学科的专家不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1/2,原则上至少为3人以上的单数。
医鉴办在召开鉴定会前1周内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出席鉴定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得超过3人。专家组进行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发生医疗纠纷后,经行政调解未能解决,医患双方都有权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者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详细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和地点,并提出申请鉴定的理由。
申请鉴定方应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交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收费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确定。
对于发生病员死亡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因或双方对死因有争议的情况,应请法医进行尸体解剖,费用由申请鉴定方承担。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相关专业技术专家及法医组成。鉴定会议将讨论相关事宜。
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受理申请日起30日内,受理机构将鉴定意见书送达当事双方。对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结论不服的,可在接到鉴定意见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复议。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结论。
在我国,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主要有三种方式:
根据医疗事故的初次鉴定和再次鉴定,申请鉴定的部门也会有所不同。初次鉴定通常在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所属的当地医学会进行。如果双方对初次鉴定的判决有异议,每次鉴定的时间节点都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省级医学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如果双方仍有异议,则需要通过法院起诉进行进一步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当事方必须是合法的医院和相关人员,在行医过程中存在过失或违法行为,并对当事人或其相关人员造成严重或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良影响必须与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存在某种关联。
医疗事故补偿费由造成事故的医疗单位支付。病员及其家属不得以医疗事故为借口提出迁移户口、安排工作等要求。医疗事故发生后进行的抢救或补救措施的医药费、手术费和住院费由造成事故的医疗单位承担。如果遇到医疗事故,应及时保护自己的权益。
医疗事故的鉴定与处理流程。首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并保存相关病历资料,然后得出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报告。接着依据条例规定计算赔偿基数,包括各项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最后计算赔偿总额,由保险公司或医疗机构进行赔付。赔偿问题是处理医疗事故的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必要性及程序。鉴定非强制,可在双方协商、卫生行政部门介入或法院委托下进行。鉴定流程包括双方陈述、提问和医学检查、讨论和形成鉴定结论等步骤。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书。如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