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医患纠纷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可以选择的鉴定机构有: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地方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等。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由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
医疗事故赔偿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医疗机构和患方双方当事人、患者的基本情况、双方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原因、赔偿数额、赔偿款给付时间、违约责任等。
医疗事故等级是医疗机构和患方认定赔偿数额的关键因素。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就该医疗事故有了明确的等级鉴定,并且该鉴定必须是双方都认可的。
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患者应详细写明医疗事故原因,即医疗机构在该事故中存在过错,并且该过错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赔偿数额应当精确全面、有理有据,作为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的核心。赔偿款项给付时间应当具体确定,不应使用“大约、左右、大概”等模糊数字。
协议书中应增加医疗机构逾期不予给付赔偿款项的违约责任规定,如果延误了患方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后续治疗费用应由医疗机构承担。另外,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付款事宜。
需要注意的是,医疗事故必须经过鉴定才能生效,不符合要求的机构没有进行鉴定的资格,出具的报告也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必须特别注意选择合法的医疗鉴定机构,否则无法正常进行赔偿。
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全国人大颁布的《民法通则》、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文章还介绍了二元制处理机制的问题,包括混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针对医患纠纷处理的途径,提出了根据条例规定采取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