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的赔偿并非固定不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的期限在7个工作日至30日之间,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医疗事故鉴定的时效为一年,即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结果发生后的一年内提出申请。若患者死亡,则需在死亡后一年内提出鉴定申请;若损害结果在多年后才被发现,则自发现之日起算一年,但超过20年的情况法院将不予保护,鉴定也将失去实质意义。
医疗事故赔偿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1)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的双方当事人,即医疗机构和患方;
2)患者的基本情况;
3)双方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
4)医疗事故的原因;
5)赔偿数额;
6)赔偿款的给付时间;
7)违约责任等。
医疗事故等级是确定赔偿数额的关键因素,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必须就医疗事故等级达成明确的认定,并且该认定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
在签订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时,患者应详细说明医疗事故的原因,即医疗机构在该事故中存在过错,并且该过错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作为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的核心内容,赔偿数额应准确全面,有理有据。赔偿款项的给付时间应具体确定,不应使用“大约、左右、大概”等模糊数字。
协议书中应明确规定,如果医疗机构逾期不给付赔偿款项,导致患方治疗延误、病情恶化,后续治疗费用应由医疗机构承担。另外,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付款事宜。
在构成医疗事故后,受害人(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须承担举证责任。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应就自身受损害的事实和接受过医疗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损害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