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委托:医鉴办接受两种形式的委托: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的委托。
2. 受理:医鉴办接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材料。
3. 组成鉴定组:根据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医鉴办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原则上,专家鉴定组至少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主要学科的专家不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1/2。
4. 组织鉴定:医鉴办在鉴定会召开前1周内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双方当事人每方出席人数不得超过3人。专家组进行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5. 再次鉴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1. 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1年内,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
2. 病员死亡的情况下,其家属应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提出鉴定申请。如果需要尸检,申请应在病员死亡后48小时内提出,并由所在地卫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门进行。
3. 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该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1. 不服医疗事故鉴定的当事人应向鉴定机构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
2. 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是否可以起诉,目前司法界及司法实践存在不同认识。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鉴定结论可分为未外化和外化两种情形。
(1) 未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未向社会公开,而是作为其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使用。
(2) 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已向社会或一定人群公开,并对当事人产生某种不利或有利的后果。如果当事人对此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受理。
医疗事故的司法鉴定流程包括委托、受理、组成鉴定组、组织鉴定、再次鉴定等步骤。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选择合适的医疗技术鉴定机构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案件最终结果的判定。希望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能够正确选择相关机构,以最大化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