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委托:医鉴办接受两种形式的委托: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的委托。
2. 受理:医鉴办接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材料。
3. 组成鉴定组:根据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医鉴办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原则上,专家鉴定组至少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主要学科的专家不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1/2。
4. 组织鉴定:医鉴办在鉴定会召开前1周内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双方当事人每方出席人数不得超过3人。专家组进行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5. 再次鉴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1. 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1年内,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
2. 病员死亡的情况下,其家属应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提出鉴定申请。如果需要尸检,申请应在病员死亡后48小时内提出,并由所在地卫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门进行。
3. 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该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1. 不服医疗事故鉴定的当事人应向鉴定机构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
2. 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是否可以起诉,目前司法界及司法实践存在不同认识。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鉴定结论可分为未外化和外化两种情形。
(1) 未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未向社会公开,而是作为其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使用。
(2) 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已向社会或一定人群公开,并对当事人产生某种不利或有利的后果。如果当事人对此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受理。
医疗事故的司法鉴定流程包括委托、受理、组成鉴定组、组织鉴定、再次鉴定等步骤。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选择合适的医疗技术鉴定机构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案件最终结果的判定。希望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能够正确选择相关机构,以最大化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文章介绍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和规定,并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文章指出,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人可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角度选择诉讼案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和医疗鉴定流程,提醒患者及其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邀请外部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时,因受邀医务人员造成患者损害的法律责任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院误诊漏诊的鉴定及医疗事故的界定,以及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包括医疗意外、医用产品损害、疾病的自然转归、非医疗意外及患方不配合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