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医疗过失行为
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以下情况属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分为三类:
二、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
在当事人协商解决中,医方应在解决后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如果需要鉴定,双方应共同委托鉴定,并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主动处理的职责。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调查,并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鉴定费用由医方承担。然而,允许当事人在处理重大医疗过失事件时自行协调解决,否定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法律意图相悖。
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申请人需预交鉴定费用,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当然,如果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违反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然而,处理程序和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相差甚远,难以理解。唯一的区别在于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而不论是否存在争议,医方都有报告义务。医方违法不报告,义务更少。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时,如果涉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不应适用申请处理程序,因为它不属于该程序的范围。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仅推断为医疗事故,仍需进行判定或鉴定,就像医患双方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存在争议一样。因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处理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适用诉讼优先原则,即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可能在诉讼中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进行处罚等行政专有职权,仍应履行。诉讼优先原则明确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况。似乎,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终止。然而,这将导致不同机关同时认定同一问题,这是不适宜的。另一方面,医学会明确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将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可能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除了应处理行政职权专属事项外,应终止处理。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这是因为医疗过失行为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行政机关需要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医疗事故鉴定回避的申请方式和医疗事故鉴定书的内容。专家鉴定组成员可主动要求回避,当事人也可向医学会提出申请要求有关人员回避。鉴定书应包含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提交的材料、鉴定过程的合法性、医疗行为是否违法、医疗过失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过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