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医疗过失行为
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以下情况属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分为三类:
二、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
在当事人协商解决中,医方应在解决后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如果需要鉴定,双方应共同委托鉴定,并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主动处理的职责。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调查,并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鉴定费用由医方承担。然而,允许当事人在处理重大医疗过失事件时自行协调解决,否定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法律意图相悖。
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申请人需预交鉴定费用,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当然,如果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违反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然而,处理程序和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相差甚远,难以理解。唯一的区别在于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而不论是否存在争议,医方都有报告义务。医方违法不报告,义务更少。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时,如果涉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不应适用申请处理程序,因为它不属于该程序的范围。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仅推断为医疗事故,仍需进行判定或鉴定,就像医患双方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存在争议一样。因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处理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适用诉讼优先原则,即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可能在诉讼中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进行处罚等行政专有职权,仍应履行。诉讼优先原则明确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况。似乎,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终止。然而,这将导致不同机关同时认定同一问题,这是不适宜的。另一方面,医学会明确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将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可能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除了应处理行政职权专属事项外,应终止处理。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这是因为医疗过失行为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行政机关需要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文章介绍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和规定,并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文章指出,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人可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角度选择诉讼案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和医疗鉴定流程,提醒患者及其
医疗事故的分级及其中的一级医疗事故,特别是其构成要件的详细内容。一级医疗事故包括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的情况,分为甲等和乙等。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过失、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些要素在医疗纠纷中至关重要,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过错程度分析案例中责任的认定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属于用人单位责任,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的赔偿义务是一种替代责任,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之间不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在认定医方过失时,需要考虑医疗的紧急性与医疗尝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