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负责医疗事故的鉴定部门主要由地方医学会组织首次鉴定工作。具体而言,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则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此外,对于疑难、复杂且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技术鉴定工作。医学会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规定的期限内,应当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提交鉴定所需的材料。
代理医方的律师首先需要确认医患关系的存在,并确保诉讼时效没有超过。然后,在举证期限内主动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以证明医方没有过失行为或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避免举证不能的情况发生。
患方需要承担是否存在医患关系、损害结果及损害结果涉及的经济赔偿范围和数额等方面的举证责任。
代理患方的律师首先需要完成医患关系和损害结果的举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经济赔偿数额进行举证。在进行举证前,应当注意确定合理的赔偿预算,以避免遗漏。如果医疗尚未结束或病情复杂导致预算困难,可以保留相应的诉权。此外,在过失和因果关系方面,虽然举证责任倒置,但主动举证更具有说服力。
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资料,包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等。这些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可以是复印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怀疑医疗事故时,必须有不应有的损害结果出现。如果出现超出预期的治疗情况,但又得到弥补,没有留下不良后果,一般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要认定医疗事故,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认定。首先,必须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申请,并由委托的医学会进行鉴定。一般情况下,医学会不会受理单方面的申请,申请时必须由医患双方共同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完整的病历资料。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服的处理程序。患者若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满,可提交再次鉴定申请至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需满足一定条件并提交相关材料。同时,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所做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时,也可申请重新鉴定,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存在相关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