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事故中,过错可以是故意或过失造成的。然而,医疗过失仅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而导致了这种结果。
因此,过错的范围比过失更广泛。
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妥善处理《民法通则》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之间的关系。对于鉴定机关认定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在审理中有证据能够证明医疗机构确实存在过错的情况,应根据《民法通则》中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确定医疗机构应承担的责任。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根据该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医学会和司法鉴定机构在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中应详细论述以下内容:
根据该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万元至5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处分;对相关医务人员可责令暂停1个月至6个月的执业活动;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过错致他人合法权益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区别于单独侵权行为的首要特征是其主体构成上的复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