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分为内部重组和外部重组。内部重组是指企业(或资产所有者)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对其内部资产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以实现现有资产的最大效益,从而为经营者或所有者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内部重组过程中,仅发生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资产配置的变化,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属于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行为,因此不涉及与他人的法律关系。
外部重组是指企业或企业之间通过资产的买卖(收购、兼并)、互换等方式,剥离不良资产、配置优良资产,实现现有资产的最大效益,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企业买进或卖出部分资产,或者企业失去独立主体资格,实质上只是资产所有权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转移,因此,这种形式的资产转移在法律上就是资产买卖。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产重组的实质是调整企业边界。理论上,企业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当企业规模过大导致效率低下、效益不佳时,企业应剥离亏损或成本效益不匹配的业务;当企业规模过小、业务过于单一导致风险较大时,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以降低整体风险。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资产重组是指企业与其他主体在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交易行为。
根据重组对象的不同,资产重组大致可分为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对企业负债的重组和企业股权的重组。资产和债务的重组往往与企业股权的重组相关联。企业股权的重组往往孕育着新股东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组。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包括收购资产、资产置换、出售资产、租赁或托管资产、受赠资产等。对企业负债的重组主要是指债务重组,根据债务重组的对手方不同,可以分为与银行之间和与债权人之间进行的资产重组。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的方式。当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当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时,合并各方解散。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实收资本的定义、构成及其变更流程。实收资本是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企业实收资本变更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信息等。适用于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
公司注册资本、资产和负债、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税务方面的风险问题。对于收购方来说,在收购公司时需要关注注册资本是否虚假出资、资本抽逃等问题,了解公司资产构成、股权配置以及不良资产状况。同时,需要考察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税务问题,以避免潜在风险。律师团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