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和著作权虽然都属于知识产权范畴,但在法律上存在许多区别。商标不享受著作权保护,而受商标法保护。
著作权的主体可以是公民个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作者本人、继承人、权利义务承受人以及国家。而商标权的主体主要是法人,公民个人只有在我国申请注册商标时,必须是个体工商业者,国家不能成为商标权的主体。
著作权在我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在作者作品创作完成后自动产生,无需经过审查批准。而商标权在我国实行的是注册在先原则,只有经过最先申请注册并经主管机关审查核准后,才能取得商标专用权。
著作权的对象是作者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属于有形资产。而商标权的对象是以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注册商标,属于无形资产。商标权的保护范围限定于核准注册的商标所指定的商品。
著作权依自动保护原则自动产生,无需办理法律手续即可受到保护。但商标权的取得必须由申请人申请,并经商标局核准注册后才能产生。
在权利的独占性方面,著作权中两人分别独立完成同样的作品均可获得著作权,而商标权具有相当强的排他性,不允许出现保护范围相同的相同商标或近似商标。对于驰名商标,权利的独占性更为明显。
著作权超过法定有效期限后进入公有领域,可自由使用而无需许可或报酬。而商标权在我国有效期为10年,但可以连续续展,实际上提供了无限期保护。
商标权的取得原则主要包括使用原则、注册原则和混合原则。
使用原则是指商标权因商标的使用而自然产生,商标权根据商标使用事实而得以成立。
注册原则是指商标权因注册事实而成立,只有注册商标才能取得商标权。
混合原则是指在确定商标权的成立时,兼顾使用和注册两种事实,商标权既可因注册而产生,也可因使用而成立。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应首先向商标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权,并提交相关材料,经审查和认定后,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商标权证。而著作权的适用范围则需根据具体申请事项确定。
总结来说,商标权和著作权在法律上存在本质的差别,无论是从权利的内容、性质还是保护的适用法律都有明确的区别。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问题。公民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终身及其死亡后的五十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五十年;电影作品等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之后的五十年,但未发表的作品不再享有保护期。中国政府对私有财产
网络编辑转载报纸内容的法律焦点和违法后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站转载报纸内容引发争议。法律对报纸内容的保护有限,部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网站转载需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网络编辑转载未经许可且不支付报酬可能会承担停止转载
法律上判定剽窃行为的两个标准。首先,需判断被剽窃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需具备独创性和表现形式。其次,需判断剽窃行为是否超出“适当引用”的范围,超出则认定为侵权。适当引用的具体标准包括引用字数和被引用作品的比例限制。
电子照片的知识产权认定、权利及图片侵权的界定。电子照片作为摄影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图片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发表、篡改、剽窃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