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必须有假冒行为;
(2) 被假冒的专利必须是他人已经取得的、实际存在的专利;
(3) 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是故意行为。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以下行为属于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一) 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二) 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三) 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四) 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根据实际情况,严重情况下假冒专利行为可能构成犯罪,一般情况下只构成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责任,而犯罪行为则属于刑事责任。
(一) 行为人有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即行为人在自己产品上加上他人的专利标记和专利号,或者使自己的产品与专利产品相类似,使公众认为该产品是他人的专利产品,以假乱真,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区分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的区别:假冒专利是以非专利产品或非专利技术冒充他人的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而专利侵权主要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专利权人的专利行为。专利权人包括专利权的所有人、持有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也包括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外个人和单位。
(二) 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非法所得数额较大,给专利权人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
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即侵犯他人专利。一旦确定侵权,将会受到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将侵权人起诉,对方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当然,如果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情节严重,就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专利实质审查的定义、审查时机、不需要进行实质审查的专利类型以及实质审查中被驳回的情形。专利实质审查是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是否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实质要件进行的审查。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可随时请求实质审查。实质审查中会审查专利主题是否
外观侵权中的赔偿问题。根据《专利法》规定,赔偿数额需根据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利益来确定,若难以确定,可参考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侵权方如拒绝赔偿,权利人可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赔偿是外观侵权案件中的重要法律问题,需引起重视。
外观专利证书的申请流程。在申请阶段,需提交请求书、图片或照片等文件;审查阶段,审查员会针对形式问题和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审查;授权阶段则包括缴纳费用和获得专利证书等步骤。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未经备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备案并非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生效要件,未备案的合同仍然有效。法律和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不办理备案合同就无效,因此已生效的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无效。文章指出国务院或其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