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垫资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并且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性决定了发起人和股东的出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在公司中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但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为股份。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即为违反《公司法》有关出资规定的行为。
虚假出资指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的情况。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在规定期限内将认缴的货币存入公司临时账户,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认缴的股款,或未按法定期限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等。抽逃出资指在公司成立后,非法抽回或转走出资,例如抽回股本、转走存入银行的资金,或将已作价出资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他人。需要注意的是,合法转让出资不属于抽逃出资,因为资金仍然属于公司。
垫资罪的主要界限是行为人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果行为人的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数额不大、后果不严重,并且没有其他严重情节,就不构成垫资罪。
综上所述,垫资罪的构成需要同时满足违反《公司法》有关出资规定、存在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的行为,以及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政府监管方式等。该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此外,还涉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
中国企业注册时的资金要求,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规定。文章还提到了出资期限的规定,包括首次出资额和剩余出资的缴纳时间限制。这些内容对于想要在中国注册公司的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