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条,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虚假出资金额超过三十万元,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的虚假出资金额超过三百万元,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将构成犯罪。
如果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抽逃出资金额超过三十万元,并占其实缴出资数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的抽逃出资金额超过三百万元,并占其实缴出资数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将构成犯罪。
如果抽逃出资行为造成公司、股东、债权人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将构成犯罪。
即使未达到上述金额标准,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将构成犯罪:
如果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或后果严重的情况,也将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159条的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如果单位犯罪,单位将被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政府监管方式等。该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此外,还涉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
中国企业注册时的资金要求,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规定。文章还提到了出资期限的规定,包括首次出资额和剩余出资的缴纳时间限制。这些内容对于想要在中国注册公司的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