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东个人基本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姓名、住址、年龄、职业等。
(2) 发起人是法人的基本情况的证据:包括营业执照等。
(1) 领取营业执照前的出资情况的证据:包括实物过户情况、现金入帐情况等。
(2) 领取营业执照后抽逃出资的情况的证据:包括现金转帐情况、实物再过户情况等。需要注意区分对外投资、借款、应收款等与抽逃的界线。
这个证据一方面用于衡量处罚轻重的依据,另一方面用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线。具体情况包括:
1. 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的情况。
2. 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抽逃出资的情况。
3. 因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抽逃出资的情况。
4. 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情况。
当事人抽逃注册资本的目的、动机的证据。
如果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则已涉嫌犯罪。
公司的股东(包括发起人)是构成抽逃注册资本的主体。如果股东以外的人抽逃公司资金,则属于侵占公司财物,不是抽逃注册资本。
抽逃注册资本行为发生在公司领取营业执照之后至公司终止之前的时间段。公司在成立之前的筹办阶段主要涉及虚假出资行为。公司在解散或破产后属于转移资产问题。
抽逃注册资本的表现形式:
抽逃现金资本表现为公司账目资本项目下实收资本数额的减少;抽逃实物资本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减少。
抽逃注册资本的方式主要包括:
1. 故意将公司注册资本长期滞留在公司账外,使其不能参与本公司的资金周转。
2. 采取隐匿方法将公司财产转移到自己或亲友等自己人能够控制的领域,使公司失去对该笔资金或该项财产的控制,从而最终减少了公司的资产总额。
3. 通过向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企业拆借资金当作自己的出资,待公司成立后又抽回归还他人。
4. 退股。
注:抽逃注册资本的数额应等于或低于所出资的数额。如行为人抽逃的资金大于实际出资额,则超过部分属于侵占公司财产。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政府监管方式等。该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此外,还涉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
中国企业注册时的资金要求,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规定。文章还提到了出资期限的规定,包括首次出资额和剩余出资的缴纳时间限制。这些内容对于想要在中国注册公司的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