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拆迁户看过来,房屋征收“三步走”战略助你拿回合理补偿!

拆迁户看过来,房屋征收“三步走”战略助你拿回合理补偿!

时间:2024-07-17 浏览:4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2226
导读:第一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收集违法拆迁证据。第二步:调查取证、敲山震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步:正面交锋、直击要害——利用法律途径维权。

维权,相信很多人初次听到这个词汇是在法制节目中,一辈子老老实实的农民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两个字有关系。但是,一遇到征地拆迁,拆迁方总是会用五花八门的强拆方式,将老实巴交的被拆迁人逼上分叉路口颇多的“维权之路”。面对这众多的“维权分岔路口”,我们究竟怎么选择才能安全抵达呢?

今天,拆迁律师就来为广大被拆人做一次引路人,护送大家一路披荆斩棘,抵达终点。

第一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收集违法拆迁证据

由于拆迁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所以征收方违法拆迁的行为屡禁不止。

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了:“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中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说,面对征收方的违法行为,我们是可以维权反击的。想要维权可以顺利进行,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才行。在征地拆迁项目开始之后,我们就应该注意收集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是指政府违法的证据。即使只是对政府行为存在质疑,不能明确政府行为是否违法,也应该先将证据保存起来,为之后维权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第二步:调查取证、敲山震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在拆迁案件中,大量的证据都掌握在强势的征收方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征收政策出台、征收实施的进程怎么样、征收行为是否合法等一系列问题,老百姓都无从得知,只能是政府说什么就是什么,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厚重的幕布后面进行了怎样的暗箱操作,普通人根本无从得知。而此时,申请信息公开就像一把钥匙一样,可以轻易打开政府违法征收的“潘多拉魔盒”。盒子一旦打开,政府的违法行为便一览无余,完全曝光在阳光下,这对我们的维权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步:正面交锋、直击要害——利用法律途径维权

在利用法律法律维权时,我们的目的是“以打促谈”,而不是与征收方硬碰硬。所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其实只是帮助我们争取搭建协商、谈判平台的一个跳板。只有平台搭上了,我们才有和征收方公平谈判的机会,才会有更大的希望获取公平、合理的征收补偿。

最后,拆迁律师提醒大家:

我们维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拿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对补偿有争议或者遇到违法拆迁行为,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正确且有效的维权方式。千万不可以采取消极或者过激的方式维权,这样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很可能成为拆迁过程中的牺牲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动迁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 我国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

  • 征地拆迁中涉及的主体

    征地拆迁中涉及的主要主体及其职责。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房屋拆除单位和拆迁管理部门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我国法律对征地拆迁主体的相关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征收与补偿等方面的内容。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

  • 无证房的拆迁补偿比有证的低很多,怎么办
  • 拆迁时城管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房屋
  • 房屋拆迁协议注意事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