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拆迁奖励金额是否随签字时间早晚而增加?

拆迁奖励金额是否随签字时间早晚而增加?

时间:2024-09-09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2699
导读:1、首先确定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2、坚持“先补偿,再搬迁”;3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于高的过于离谱的拆迁奖励费,提高警惕,冷静分析自己的房屋土地的真实价值。不要因小失大,贸然签字,为了眼前的小利,损失自己本应得到的利益。

拆迁奖励与征收补偿:如何合理应对

一、设立拆迁奖励的初衷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拆迁奖励的设立旨在奖励配合拆迁的居民,以促进顺利进行后续的征地拆迁工作。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征收人应当获得合理的拆迁补偿,并且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因此,一定程度上的拆迁奖励是合法的,但需要强调的是,奖励的存在应建立在合理的拆迁补偿基础上。额外增加的奖励应视为合理补偿的一部分,而不是过多的额外奖励。然而,在近年的征地拆迁中,奖励金额越来越高,这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二、拆迁奖励的变异

一些地方的拆迁奖励标准远高于合理水平,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奖励金额高达百万元的情况,更有甚者提出了所谓的“N+N”奖励:如果一个单元的居民全部签约,每户奖励N万元;如果一栋楼的居民全部签约,每户再奖励N万元。这种奖励方式等同于“连坐式”奖励,引发了人们对于拆迁奖励初衷的质疑。这种畸形的变异已经偏离了设立拆迁奖励的初衷,模糊了拆迁奖励的本质。

三、合理应对“高额拆迁奖励”

在面对变异的“高额拆迁奖励”时,被拆迁人应采取以下策略:

1、确定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

征收补偿款是被征收人应得的合法利益,不论是否获得奖励,合理的征收补偿标准是基础。对于拆迁方提出的高额拆迁奖励,被拆迁人应进行合理分析,不要被冲昏头脑,盲目签署协议并搬迁。否则,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2、坚持“先补偿,再搬迁”原则

根据《国有土地上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因此,被拆迁人应坚持“先补偿,后搬迁”的原则。即使想要获得拆迁奖励,也要确保征收方是否遵循了“先补偿,后搬迁”的原则。不要因为追求奖励而草率交出钥匙,搬离房屋,最终可能无法获得应得的补偿。

3、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对于过高的拆迁奖励费,被拆迁人应保持警惕,冷静分析自己房屋土地的真实价值。不要因小失大,盲目签字,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损失本应得到的利益。因此,我们提醒大家,如果征收方给出的补偿合理,那么可以接受拆迁奖励;但如果补偿金额低于周边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为了几万元的拆迁奖励而放弃更多本应得到的补偿款,得不偿失。在考虑奖励之前,首先要确保协议书上明确写明的总补偿金额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切记不要草率签字搬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包括拆迁管理的规定、拆迁许可的申领条件及审查流程、拆迁补偿与安置的内容。办法规定拆迁单位在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并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资料。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同时

  • 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申请的提出者和所需材料

    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的申请人及其提交的材料。申请人可以是拆迁人、被拆迁人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也可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产权纠纷证明等。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房屋拆迁的一般程序,包括暂停公示、入户调查评估、制定拆迁实施方案等阶段

  •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理办法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办法,包括变更的定义、适用范围、变更条件、申请、审查、公示、听证会等程序性内容。该管理办法旨在规范规划许可变更管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变更管理,强调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变更,并

  • 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新条例及其相关细则。新条例强调了拆迁补偿的民主化和多元化,并详细说明了补偿内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评估与补偿、房屋产权调换的选项和规定,以及搬迁、安置和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等事项。文章还涵盖了补偿协议和补偿决定的订立、强制执行等

  • 海口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若干意见
  • 房屋拆迁管理规定及公示
  • 违法建筑的认定和处理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