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后的固定资产核算相关准则放宽了某些限制性条件,增强了灵活性和指导性。然而,这也增加了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如果企业具有不良意图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较低,很容易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来操纵利润。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不明确。
在我国企业中,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寿命通常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取消了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后,企业很容易在“固定资产”和“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之间划分不清。而且,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采用摊销的方式计入损益,这很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当前的固定资产核算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各种类型资产的折旧年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确定。这为企业进行盈余调节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此外,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复核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只要有证据证明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调整,从而对业绩进行调整,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减值准备“一刀切”的做法不可取。
**集团是我国境内的一家上市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1日。该公司成立之初,固定资产原值为500万元,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生产经营期间没有固定资产增减业务发生,按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无净残值。该公司境内财务报告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并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境外财务报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境内外固定资产期末计价均采用成本模式。
根据上述例子,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企业在境内财务报告中的资产减少,利润减少,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然而,这一规定与客观性原则相背离。如果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及升值的情况均属实,且固定资产价值波动较大,势必会导致境内外财务报表数据产生更大的差异,这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客观反映以及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因此,筆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一律不得转回这一做法不可取。
固定资产的相关定义和管理规定。准则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基本一致,但管理内容和程序受到财务通则的规范。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界定与准则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规定无差异。固定资产预计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上有时间
新股东入股是否承接债权债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新股东在履行出资责任后,不承担公司的债务。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在公司破产清算时,债务清偿顺序包括破产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以及破产债权。
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①以固定资产抵偿债务:。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重组债券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