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位于湖北某市某区的张女士家的私有房屋被该区人民政府规定强制拆除。在强拆前两天,张女士家收到了该区项目指挥部发出的一份《告知书》,告知张女士她的房屋属于违法建设,该区人民政府将会在6月14日与相关执法部门一起依法拆除,并要求张女士及其家人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搬离。
《告知书》并未告知张女士其他陈述、申辩、救济等权利。在收到告知书后的第三天,区政府便强拆了张女士家的房屋,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害,导致张女士一家无家可归。
7月初,张女士家将此案件告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张女士家的代理人,我们的团队在诉状中充分陈述了以下几点:1)在申请行政复议期间,该区政府未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是自行组织相关人员拆除房屋,这是违法行为;2)该房屋是否违建尚未经最终司法认定,张女士家仍享有法律救济权利,该区政府无权对房屋是否违建进行认定,其告知后进行强拆剥夺了张女士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听证权以及复议、诉讼等司法救济权利,这是严重违法行为;3)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征收方应严格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征收,如果双方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未达成补偿协议,征收方应依法作出补偿决定,并依法实施强制搬迁。然而,征收方即区政府以及相应职能部门既未及时依法履职,又未能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权益,也未能正确理解《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关强制搬迁制度的立法目的,还未能实现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最终确定区政府决定强拆行为违法。
在律师的努力和法院的支持下,张女士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张女士的案子是一起典型的以拆违来达到拆迁目的的案件,征收部门中存在许多违法行为。然而,类似张女士家的拆迁户并不少见,但并非每个拆迁户都能像张女士一样取得“胜利”。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旨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法主要约束城市、乡镇规划区内的相关活动。在此之前,更多适用的是198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该条例主要约束城市内的房屋。
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适用城市规划条例,但在2008年之前我国还有一部1993年颁布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乡镇的房屋。
然而,如果在拆迁过程中,行政部门作出的限期拆除通知或决定适用的是《城乡规划法》,而该房屋是在2008年之前建成的,直接以该法来规范是错误的。
一些农户因家庭人口增加,例如子女成年后结婚,房屋空间已不够居住,便在自己的老房子上增建或在剩余的宅基地上新建房屋,以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在拆迁时,这样的房屋不能完全认定为违建,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查确认。
在房屋征收决定公布后,房屋被划入征收范围,房屋的登记情况以及性质的确认等调查工作由征收方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不应额外对房屋是否违建进行认定。
同样地,在征收决定发布后,营业用房的工商营业手续停止办理,户籍信息也被冻结,这是征收决定产生的法律效果。如果在拆迁活动进行中,对房屋进行违建认定和处罚,实际上是以拆违来代替拆迁,损害了房屋权利人的利益。
在拆迁活动中,很多人打着拆违的旗号,实质上是为了低补偿征收土地和房屋。在这种情况下,拆迁户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稳住心态,不要被他人说房屋是违建吓到,不要急于签字,要冷静思考问题;二、及时收集房屋的建设材料信息,包括房屋和土地的权属证明、征收方相关征收文件和补偿安置方案等,这些材料和文件将是确认房屋拆迁补偿的重要依据,拆迁户应该留心收集;三、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咨询专业人士,提前了解违建与拆迁之间的区别和相关法律依据,做好充分准备。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