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夫妻离婚后复婚,是不是能再生孩子呢?2012年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对复婚夫妻生二胎是怎么规定的?请看下面手心律师网编辑的介绍。
法律咨询:
女方农村户口,男方城镇户口,离婚了。有一女儿,离婚后复婚可以要二胎吗?
律师解答:
想生二胎和复婚没有关系,复婚可不可以生二胎,要看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照顾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范围
符合《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九种情况之一和第十八条的规定,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二、认定标准
(一)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北京市计生委、北京市卫生局合发的《北京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办法》(京计生委发47号,以下简称《办法》)执行。
指定医疗机构,指《办法》中规定的女方户口所在地的区县指定医疗机构和北京市指定医疗机构。
(二)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应查验夫妻双方父母生育子女情况证明(双方单位或村居委会出具)和申请人的户口簿、《结婚证》、生育子女情况证明(双方单位或村居委会出具)。
申请生育的夫妻,其父母原有两个以上子女,其他子女在未生育或收养子女前死亡的,可以按此项生育政策执行。
(三)《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指这对患不孕症的夫妻结婚五年、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未借助人工辅助手段又自然怀孕的。这对夫妻,须出具指定医疗机构的不孕症诊断证明和民政部门的收养登记证。
“依法收养”是指收养子女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有关规定,并持有民政部门发给的收养登记证。
指定医疗机构,指《办法》中规定的女方户口所在地区县指定医疗机构和北京市指定医疗机构。
(四)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四项“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其子女数按再婚前夫妻双方累积生育和收养子女现存活数计算,包括生育后送给他人收养的子女。
再婚夫妻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必须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历次离婚判决书(或协议书)及其再婚证明。
(五)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五项“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从自治区及有陆地边疆的省调入的少数民族职工;
2、夫妻双方均系少数民族,壮族除外;
3、调入北京时只有一个子女,并持有调出地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因当地少数民族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证明;
4、第一个孩子已满三周岁或女方年龄满28周岁;
5、当事人户口迁入北京后,一年内怀孕的,更换北京市《生育服务证》;一年内未怀孕的,按北京市生育政策执行。
(六)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六项“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此家庭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及其配偶均系农村居民;
2.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并且依法生育一个子女;
3.其他兄弟未生育、收养子女;
4.其他兄弟签订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协议书,并经公证机关公证。
5.其他兄弟有下列情况之一:
(1)婚后同居五年以上,女方年龄在30周岁以上,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为“不孕症”的;
(2)夫妻一方患有严重影响下一代健康的遗传性疾病不允许生育,且一方实行绝育手术的;
(3)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确系严重智力障碍或生殖系统等严重残疾,不宜或不能生育的;
(4)40岁以上未婚的。
因此,离婚后复婚可不可以生二胎,要按照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衡量,离婚后复婚的夫妻条符合生二胎标准的可以向当地计生单位申请。
二次离婚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阶段、审理阶段和判决阶段。起诉阶段需符合四个条件,提交诉状并注明内容。审理阶段分为准备、调解和开庭审理三个阶段。判决阶段根据庭审情况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则宣判并送达判决书。
关于父母离婚后是否可以改名字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公民可以向派出所申请变更姓名,但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遵守相应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可以由本人或父母申请,而十八周岁以上的人则需要本人申请。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保
离婚调解期限是否计入诉讼期限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离婚调解期限不计入诉讼期限,审理案件的期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文章还介绍了离婚调解的程序和技巧,包括场所选择、保持中立和诚意、找出分歧和争议焦点等。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相关问题。抚养费标准主要考量子女需求、父母承担能力及当地生活水平。具体数额可协商,如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判断。女方不支付孩子费用,男方可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拒不执行的一方,法院可依法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