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否允许精神病患者,首先可以分析,所患精神病是否属于禁止结婚的疾病。对那些疾病属于医学上认为禁止结婚的疾病并未规定。一般都援引《母婴保健法》及相关规定。但下面引用的这段文字值得重视:
我国《婚姻法》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这里规定的禁止结婚的疾病是否包括精神病,除了1950年《婚姻法》列举了“精神失常未经治愈”外,现行《婚姻法》及《条例》皆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正式的法律解释予以确认。学界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几乎都是引述1994年颁布的《母婴保健法》及其配套规定。《母婴保健法》规定有关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但2001年的《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则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发现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的,“医师应当……提出预防、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医学措施的建议。当事人依据医生的医学意见,可以暂缓结婚,也可以自愿采用长效避孕措施或者结扎手术。”与前者的表述有别,后者规定当事人“可以”而不是“应当”暂缓结婚。卫生部2002年制定的《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修订)》规定“一方或双方患有重度、极重度智力低下,不具有婚姻意识能力;重型精神病,在病情发作期有攻击危害行为的”,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疾病”,应“建议不宜结婚”;此外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属于医学上认为应暂缓结婚的疾病,“建议暂缓结婚”。(引自袁建波: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探讨)
另外,从法律行为的要件角度分析,精神病患者是否具有相当的行为能力。因为精神病患者可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能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除纯受利益的行为外无意思能力,本人也就无法有效地完成缔结婚姻的法律行为。其在婚姻法上的依据应是“第五条 【结婚自愿】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又结婚系身份行为,不得适用代理(现行法有明文吗?),所以这种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是不能结婚的。
但如果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呢?民通第十三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那么,结婚是否与这种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相适应,理由何在,则需继续讨论。
2.精神病患者被配偶虐待,能否提出离婚?
当然,我说的被虐待只是引起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
离婚有两种途径,即和诉讼离婚。
就协议离婚而言,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当的行为能力。《婚姻登记条例》并未区分无或限制行为能力,而是于12条规定“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一)未达成离婚协议的;
(二)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三)其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中国公民与外国人结婚登记的法律规定。双方需共同到中国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指定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并遵守婚姻法及相关规定。申请时需提供不同证件,包括户籍证明、护照等。部分中国公民由于职业等原因不得与外国人结婚。符合资格的男女双方提供完整证件后,需缴纳费用
中国公民办理结婚手续的相关规定和流程。根据法律规定,结婚手续必须由申请结婚的双方亲自到民政部门办理,不能代办。办理时需提交相关证件,包括户口本、身份证等,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结婚登记的收费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如结婚年龄、禁止结婚的情况
涉外结婚申请补领结婚证的条件,包括婚姻登记处的管辖权、婚姻状况当事人的登记情况、遗失或损毁结婚证的证明、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以及结婚登记记录证明等。当事人必须提供证件原件和复印件,照片要求以及委托书等证明材料。如不能亲自前往原办理机关,可委托他人代办,
无结婚证生育两个孩子是否构成夫妻关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没有结婚证生育孩子不构成夫妻关系,属于同居关系。对于同居生的孩子的抚养权问题,父母可以通过协商决定,如无法达成协议,可通过法院解决。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决,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