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一般会产生所得税纳税义务,增加公司合并的税收成本。
比如:甲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合并基准日甲公司资产总额1000万元,负债总额500万元,所有者权益500万元。经过评估和协商各方同意甲公司进入合并的所有者权益为1000万元(资产溢价500万元),同时根据各方协商一致合并后公司的股权比例,甲公司需要投入合并后的公司权益为500万元。在此合并中,合并后的公司需要支付给甲公司500万元合并资产溢价款,致使股权支付比例不足85%。
在上例中,被合并企业就不能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而只能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对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甲公司因合并(清算)发生资产处理收益500万元,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125万元(500×25%),获得税后利润375万元,分配给股东后股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75万元(375×20%),累计发生税收成本200万元,股东实得300万元。
同是在上例中,如果甲公司将1000万元的股东权益全部投入到合并后的公司中,进行100%的股权支付,或者进行85%以上的股权支付,使合并后的公司支付给甲公司的合并资产溢价不超过15%,甲公司就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就不需要按照清算对公司和股东进行所得税处理,就可以节约税收200万元(并不影响甲公司资产的溢价)。
当然,如果存续公司的股东以500万元的价格将甲公司的股权先购入50%,然后再进行合并也会使合并免受一般性所得税处理的规定。
从企业合并的实务看,是否需要股权以外的支付以及股权以外的支付是多还是少,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参加合并的公司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争取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从而节约合并税收成本:
总之,无论是采取合并并购,还是为重组进行合并,策划者和操作者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努力争取适用公司合并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控制合并税收成本。
公司股权收购的相关问题。股权收购可以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收购其发行在外的股份来实现,也可通过向目标公司股东发行收购方股份来交换目标公司股份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称为吸收合并,可避免现金流产生并合理避税。收购方获得经营控制权时称为接受企业,未获得
企业兼并的三种形式及其债务处理方式。企业兼并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每种形式下的债务承担有所不同。债务剥离是防范债务风险的主要手段,但需要注意确保债务剥离协议的有效性,需征得债权人同意,某些特定债务不可剥离,如政府相关部门的债务。
非公司制企业的合并限制。合并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仅适用于公司,非公司制企业不能进行合并。企业合并是通过签订合并协议将两个或更多企业的资产合并成一个新企业,这个过程由合并的当事人即公司本身执行。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新企业的资产等于各
企业合并后的合同处理方式。依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合并后的公司应继承合并前签订的合同并履行。合并时,各方需签订合并协议,并通知和公告债权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合并各方的债权和债务由合并后的公司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