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登记的性质
时间:2023-08-25 浏览:4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登记的目的和功能
根据其目的和功能,登记行为可以分为设权性登记和宣示性登记。设权性登记是指未经登记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例如,公司的设立登记是设权性登记的一种形式。如果未经登记,公司的主体资格将不存在,无法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活动。登记赋予了公司成为民事主体的权利。宣示性登记是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存续并不因登记行为的行使与否而受到影响。在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有效存在,登记与否只是影响善意第三人主张权利的因素。
公司股权登记的性质
关于公司股权在工商机关登记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设权性登记。他们认为股权转让应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才能生效,类似于物权变动的生效。这是因为股东的股权是通过公司的工商设立登记产生的,在法律上,以登记获得的权利通常以登记形式转移。因此,股权转让也应该以变更工商登记为前提。这一观点将股权的性质比作物权。然而,我国公司法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公司的法律责任只是承担行政责任,并未否认受让股东的股权。因此,公司未就变更事项进行登记,并不影响股东股权的取得。
股权登记的性质和效力
我们认为,工商机关对股权的登记只是一种宣示性登记。只要投资人认购出资或者股份后,股东名册对投资人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投资人就可以向公司主张其股权。也就是说,公司股东名册对股东情况的登记是设权性登记,而工商机关所作的登记只是宣示性登记,具有公示的效力。如果仅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记载了股东情况,公司未到工商机关进行登记,则股东的权利只能向公司主张,而不能对抗以工商登记为依据而主张权利的第三人。工商登记是对股权情况的公示,善意第三人有权信赖工商机关登记的股权情况并据此作出判断。股权变动后,如果只在股东名册上进行了变更记载,而未在工商机关进行变更登记,则善意第三人可以依据工商登记文件对原股东的记载来要求其承担责任。根据我国《公司法》第33条的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风险分析
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风险分析,包括股权价值评估困难、公司章程规定的特殊性和股权质押的成立条件等方面。其中需要注意股权价值评估过程中目标公司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机构的选取,还需关注公司章程是否有更高的股权质押规定。同时,股权质押的成立需满足签订股权质押合同
-
股权收购的重要事项
股权收购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包括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调查,特别是对股权结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及可能存在的或有负债等的审查。同时,还需仔细审查目标公司的章程,关注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在股权收购过程中,受让方应与中介机构合作进行尽职调查,并将报告作为股权转
-
股权受让操作的法律要点
股权受让操作中的法律要点。股权受让人在进行股权受让前需要进行公司调查,包括注册合法性、财务审计、权利负担和商业信誉等方面的调查。股权受让分为股东间转让和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两种情况。办理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具有法律意义,对抗第三人,公司有义务办
-
股权质押未办理质押登记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股权质押未办理质押登记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及质押登记的监管难题。讨论了不同股东管理方式下的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和质押问题,指出工商行政机关对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的监管存在真空。同时,强调了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建议执法
-
股权转让协议
-
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是多少
-
诈骗股权如何认定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