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冒商品:商品在制造时,逼真地模仿别人的产品外形,或未经授权,对已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复制和销售,借以冒充别人的产品。在当前市场上主要表现有冒用、伪造他人商标、标志;冒用他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冒用优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和生产许可证标识的产品。
2、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玫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我国已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是无标生产的产品。
伪劣商品的具体范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以下14种情况下的商品为伪劣商品,它们是:
(1)失效,变质的;
(2)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
(3)所标明质量与实际不符的;
(4)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及伪造生产许可证标志的;
(5)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
(6)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经销的;
(7)无检验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允许销售证阴的;
(8)未用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厂名(重要工业品末标明厂址)的;
(9)对限时使用的商品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
(10)对实施生产(制造)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的;
(11)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而未标明的;
(12)属处理品(含次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或包装的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字样的;
(13)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而未标明有关标识和使用说明的;
(14)未注明商品的有关知识和使用说明的。
假冒商品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在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被定性为违法犯罪行为,将侵犯产品的商标权,依法受到追究。根据不同的情况,掺杂掺假、伪造产品产地等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严重者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涉港、澳、台知识产权诉讼的处理方式,以及在涉外和国内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外国当事人作为原告的情况,法院需审查其在中国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中国已加入多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并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在涉内知识产权诉讼中,原告需证明其与案
商家欺骗消费者的处罚法。商家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欺骗消费者,应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相应补偿,补偿金额至少为购买价格或服务费的三倍。对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工商管理部门会依职权进行处罚,包括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能勒令停业整顿或吊销执照。同时
过期产品是否被视为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相应的法规处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过期、失效、变质等对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的产品属于假冒伪劣商品。相关部门对违规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和销毁非法产品等。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通过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