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家庭暴力离婚案件
背景
2004年初,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女方起诉要求与男方离婚,理由是被告实施家庭暴力。
事实经过
经审理查明以下事实:- 双方婚后与被告父母同住,被告父母曾殴打过原告;- 2003年12月25日,被告赶到原告父母家,将原告父母的部分财物砸坏,并口头限原告父母三日内将原告交出来;- 2003年12月28日,被告再次来到原告父母的家中,被原告方发现其身藏利刀后报警,派出所民警到场后从被告身上搜出刀具;- 被告自己供述,携带刀具是为了吓唬原告的。
分析:家庭暴力的理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二)项规定,实施家庭暴力的,如调解无效则应判决准予离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成员的定义
家庭成员指的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除了典型的夫妻及子女共同生活组成一个家庭的情况,夫妻子女及夫或妻之父母同住组成一个家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家庭类型。在农村地区,夫妻子女及夫或妻之父母兄弟姐妹同住组成一个大家庭的情况也很常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同住的近(姻)亲属都是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都应属于家庭暴力范畴。
家庭暴力的判断
在离婚诉讼中,应重点考虑夫妻之间和近姻亲之间的家庭暴力情况。对于夫妻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需要考虑暴力的程度问题,以防夫妻矛盾扩大化导致轻率离婚。而在近姻亲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除了要考虑暴力的程度问题外,还应考虑夫妻双方的态度情况来确定是否因此而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家庭暴力的形式
家庭暴力不仅限于直接的身体接触和伤害行为,还包括以暴力相威胁的无形暴力。行为人以言语相威胁,使受害人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强制,产生恐惧感,不敢反抗,这种无形的暴力可以达到和实际实施暴力行为造成同样的危害效果。因此,在认定家庭暴力时,不能仅局限于身体上的实际接触和伤害行为。
结论
根据本案的事实,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具有现实危险性的暴力威胁。被告砸坏原告父母的财物并限定时间,随后藏刀前往原告父母家,这些连续发生的行为符合暴力威胁的要件。被告的行为已严重损害夫妻感情,足以表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因此,在本案中,法院可以判决准予离婚。最终,本案可以通过调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