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 > 探视权的中止

探视权的中止

时间:2023-09-1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95864

我国婚姻法中止探视权的法定理由和方式

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如果父或母的探视行为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有权依法中止探望权利。只有当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因消失后,人民法院才应恢复探望的权利。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是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是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只有在父母的探视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经过人民法院的判决,探视权才能被中止。如果父或母的行为造成其他损害,但并没有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人民法院就不能中止探视权。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既是人民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也限制了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以确保探视权人的权利不被任意剥夺。婚姻法将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作为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体现了婚姻法对保护子女身心健康的立法倾向。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具体内容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包括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和感情的健康。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这一法定理由作出判决,不得任意中止探视权人的探视权。一方不负担子女抚养费或不按期支付抚养费,并不是中止其探视权的条件,也不能作为中止探视权的法律依据。只有当行使探视权的父母一方患有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有酗酒、吸毒、赌博、品行不端等行为,或者对子女有暴力倾向、骚扰子女的行为、绑架子女的企图等情况下,才能认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从而中止探视权。

中止探视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

根据婚姻法规定,中止探视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个人、组织或机关都不能中止探视权人的探视权。人民法院必须通过审理并以判决的形式作出中止探视权的决定。将中止探视权的主体限制在法院范围内,可以避免直接抚养人以及其他个人、组织和行政机关对探视权人的探视行为进行干涉。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通过审理查明事实,确定探视权人的探视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理由。探视权人可以在审理中为自己进行辩护,维护自己的探视权。一旦中止探视权的判决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强制力,探视权人必须遵守。直接抚养子女一方也可以根据有效的判决要求强制执行,要求探视权人在法院判决的时间内不得对子女进行探视行为。

中止探视权并非剥夺,而是一种行使障碍

中止探视权只是对探视权行使的一种障碍,而不是剥夺。当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消除后,探视权人原本享有的探视权可以恢复,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视权的行使。

探视权人应考虑子女意愿

探视权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探视权人在行使探视权时,应考虑子女的意愿。如果子女不同意在约定或法院判决的探视时间接受非抚养一方的探视,探视权人不得强行探视。引用法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 一、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式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

  • 原告与被告的基本信息

    一起关于原告要求探望子女的诉讼。原告和被告离婚后,原被告的子女由被告抚养,但离婚协议未约定原告的探望权。原告要求每月探望子女特定次数,并轮流抚养寒暑假。为维护合法权益,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支持其探望子女的诉求。在诉讼中,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

  • 中止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的情形
  • 子女探望权协议的格式
  • 什么是探视权的强制执行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