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1款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视权是指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按照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时间,探望子女的权利。探视权属于身份权的范畴,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享有的身份权,也是有子女的父或母,基于夫妻离婚而产生的一种身份权。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视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这一规定为探视权的行使提供了可靠的法律程序保证。无论是经民政部门协议的探视权行使,还是经法院调解或判决的探视权行使,父或母任何一方不得设置执行障碍,不得拒绝一方行使权利。任何一方侵犯对方权利,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一旦探视权受到侵犯,对方都有独立的民事请求权和申请执行权。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如果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也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过程中,如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人民法院经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一般以协商为主,双方根据实际方便的原则来确定离婚探视权的次数。具体的方式在离婚时由双方约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法院会根据情况进行判决。一般每个月探视两到三次,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法院的判决也会有所不同。目前法律没有规定探视权的具体次数。
以上是关于离婚探视权次数的相关解答。未直接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对子女拥有探视权,这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根据法律规定,该方在每个月的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行使自己的探视权,另一方不得阻拦。然而,如果该方行使探视权明显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法院可以暂时中止其探视权。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
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包括离婚后抚养权的判决依据和协商方式。对于私下自愿变更抚养权能否办理迁户口,文章没有直接提及。但文章详细阐述了抚养权归属的原则,包括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条件,以及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抚养权问题。在离婚后,失去抚养权的一方仍享有探视权。
男方不给女方探视权时,女方可以采取的法律措施。女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要求更改抚养权。抚养权的变更取决于多种情况,包括双方协议、子女身心健康、子女意愿和其他正当理由等。文章还引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规定,以及抚养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离婚后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失去抚养权的一方虽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但仍享有探视权。法院判决抚养权时会考虑夫妻双方的各方面条件以及子女的需求。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抚养关系不同于生父母与子女,离婚后抚养权一般归生父母。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探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