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解散、清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先看公司解散问题。大家知道,《公司法》仅在第180条规定了几种法定解散公司的条件,即①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②股东会决议解散;③因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④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解散的。除此之外,实际上还有股东单方要求解散公司的情形(典型如公司僵局纠纷),而且这种情形相对于上述几种法定情形来说,更容易产生纠纷,可惜现行法律未予规定,从而制约着大量的诉讼案件不能处理。这个问题早在1998年山东高院就有案件请示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没有现行法律规定为由批示不应受理。但是,最高法院在同年1月就有关中外合资企业清算问题的批示中指出该类企业的股东有解散请求权(只是明确法院不应参与清算事务,而应由当事人自己进行)。就这样,在股东要求解散公司的问题上,我国的司法实践采取了两套做法。其实,股东要求解散公司的诉求在国外普遍存在,只是要求有限制地行使。
我们认为,能否赋予股东解散请求权,事关股东投资权益的保护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建设等重大问题。因为一旦股东在公司内的权益受到其他股东的严重侵害和压制,而又不能通过转让或者减资退股的方式自行救济,就只能要求解散公司来退出,否则股东的股份长期被套牢,股东的投资权益和目的便会落空,股东投资的积极性便难以为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就像股份转让权一样,应视为股东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另外,一个内部治理混乱、股权受到严重侵害的公司必然是以违法失信、不负责任的市场主体形象出现,因而法院判决令其退出也不足为过;相反如果任其存续,内部侵权行为就会有恃无恐,这样只会遗害更广。因此,不能仅从公司维持和债权人保护的观念出发一味限制公司解散,而应将其与市场体制建设和股东投资保护的理念结合起来进行权衡。
公司注销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公司注销后产生的合同纠纷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解决,可以起诉原股东。解决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申请公司注销前需进行清算,并准备相关文件,如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等。不同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需提交不同文件,违反规定的公司需
公司撤销和注销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撤销登记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并指出撤销登记在其他相关法律中被视为较重的行政处罚。接着阐述了如果撤销登记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过错导致的,则属于行政处理。此外,还介绍了撤销登记制度和公司注销的条件及步骤,包括清算、登记
有限公司新增股东的股价计算方法以及股东退股变现的方法。在新增股东时,可以选择原始股价或权益价计算入股股价,计算方法影响是否清盘。股东退股变现需遵守公司法规,不能自行退股变现,只能转让给第三方。同时,新增股东的形式和出资评估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股东间股份转让的合法性。在特定情况下,股东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股份转让,但需要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司章程的限制。只要转让符合相关要求,即为合法有效。涉及多种可能的特定情况和法律限制,股东在转让时需确保遵守相关程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