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我国企业破产法的积极意义
打破“大锅饭” 保障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
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颁布,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规范。这部法律的出台打破了“大锅饭”的制度,确保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压力和动力
企业破产法的颁布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压力和强大的动力。这种压力使企业的领导人和员工认识到经营企业是有风险的,如果经营不善,就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企业除了要加强市场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信息观念,还必须树立起优胜劣汰观念,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企业的领导人和员工积极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因此,企业破产法能够鼓励先进,促使后进,发挥积极作用。
破产企业不再享受补贴,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企业破产法的试行,对于经营性亏损的企业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给予补贴。这不仅可以节省财政开支,更重要的是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消除了一个无形的障碍。
企业破产法的基本精神
整顿挽救优先,保护生产力
企业破产法的指导思想是,对于达到破产界限的企业,首先进行整顿挽救,使其得以复苏,以保护生产力。只有那些不具备整顿条件的或者经整顿而未能奏效的企业,才会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以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为此,企业破产法设立了和解与整顿这一章,规定了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后,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申请该企业进行整顿。整顿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与债权人达成关于延期还债的和解协议,并经人民法院认可并发布公告,中止破产程序,和解协议即发生法律效力。企业的整顿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主持,为期不超过两年。如果整顿成功,人民法院将终结对该企业的破产程序;反之,宣告该企业破产。这一章是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重点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多数濒临破产的企业经过整顿是能够起死回生,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无论是我国进行破产试点的实践经验,还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施行企业破产法的实践经验,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符合我国国情的破产界限规定
企业破产法关于破产界限的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据该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才能被宣告破产。这里明确规定了破产界限,即政策性亏损不包括在内;只有经营管理不善且严重亏损到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程度,才能被宣告破产。如果企业虽然严重亏损,但仍能够清偿到期债务,那就不会被宣告破产;如果经过整顿后仍不能按照延期还债的和解协议清偿债务,人民法院将宣告该企业破产。这样的规定无疑会提高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按期清偿债务的自觉性,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理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职工安置和保障
我国对于破产企业的职工和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都有妥善的安排。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条例》作出了法律上的保障。根据该条例,设立了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并规定由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负责办理待业职工的就业指导、转业训练、工作介绍和发放待业救济金等事项。虽然这些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情况看,已经是周密而妥当的安排,既有利于安定团结,也有利于宏观管理和控制。
企业破产法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横向经济联合的新势头。作为促进法的企业破产法,与其他经济法规相配合,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新模式转变、繁荣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关键环节。企业破产法在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