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或裁定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还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父母双方矛盾激烈、难以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未成年子女就读的幼儿园或学校协助执行探望权。
如果一方不让探望对未成年子女进行不利父母子女关系的教育,将夫妻间的仇恨传染给未成年子女,另一方可以申请变更抚养关系。这是因为不让探望一方使子女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符合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定理由。通过这样的申请,可以促使对方依法履行自己的协助义务,避免探视权一方的权益被肆意侵犯。
探望权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判决精神损害赔偿既可以补偿探望权人不能行使探望受到的伤害,又可以约束抚养人履行协助义务。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由母直接抚养,仍然是父母双方的子女。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夫妻双方离婚时关于一方不得探望孩子的约定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属于无效约定。夫妻双方应该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重新协商探望的方式。
如果父母一方被禁止探望孩子,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离婚后的子女探望权,并可以要求采取强制措施,如拘留、罚款等方式,处罚故意阻挠他行使子女探望权的母亲。同样地,如果父亲也以某种原因禁止探望孩子,母亲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人的天性,保护基于亲情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父母能否顺利地探望子女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探望权的界定不再单独以子女为本位,而是兼顾了父母的利益。然而,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利益来剥夺另一方的利益。因此,处理好探望权问题是伦理价值和人类文明的体现。
享有探望权的主体必须是曾经存在夫妻关系、离婚后又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享有探望权的父或母必须是与子女保持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父或母。如果子女依法被他人收养,子女与其亲生父母之间就不再存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生父母对于已经被他人收养的子女不享有探望权。继父母只有与继子女之间形成扶养关系,才适用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定。因此,如果未与继子女形成扶养关系,继父母对继子女也不享有探望权。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判决离婚,对于子女的探望问题都会有明确的约定或规定。如果双方按照这个约定或规定来履行,就不会发生探望权的纠纷。因此,当探望权的行使发生纠纷后,主张行使探望权的一方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对方阻挠自己行使探望权的证据。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2、如果对方阻碍探视权的行使,那么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一旦时机成熟,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没有得到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时常会破罐破摔,尤其是当孩子表达不愿意随他(她)而生活的时候,还会
法律暂无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需要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