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发生股东权争议,原告应为要求确认股东资格的股东,被告应为公司。若股东之间或股东与第三方之间发生股东资格争议,争议双方应为诉讼主体,必要时公司可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
2、若公司拒绝交付出资证明或股票,股东提起股票交付请求权诉讼时,被告应为公司。
1、若公司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限制股东转让股权,或以股东会议决议强制转让股权,或强行代转让方决定股权转让价格、付款时间或其他条件,认为股东权利受到侵犯的股东可以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2、若股东以优先购买权被侵害为由提起诉讼,被告应为股权转让方,第三人为股权受让方。
3、若公司以当年利润分派新股,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股东可以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4、若公司未及时变更股东名册和进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股权转让方和受让方均可以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办理转让手续请求权之诉。若转让合同约定转让方有协助义务而未予协助,受让方可以将转让方和公司作为共同被告。
1、若涉及表决权效力争议,被告应为公司,其他利害关系人为第三人。
2、若股东会议侵害股东表决权,股东可以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3、若董事会未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召开股东会或未按时召开股东会,股东要求董事会召集股东会时,应将公司列为被告。
4、若公司股东会议或董事会决议受到侵害,公司股东可以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无效或可撤销,应将公司作为被告。
1、若股东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可以将该股东作为被告要求其补缴出资。
2、若股东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其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规定的价额,公司可以将该股东和其他股东列为共同被告承担连带责任。
3、若公司起诉违法抽回出资或股本的股东返还出资或股本,可将帮助抽逃出资的股东、董事、经理等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责任。
4、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成立后或设立失败,其他已足额出资的股东可以以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5、若公司实有资本不足,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公司债务,有权向未足额出资的股东追偿。
6、若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不成或募股批准被撤销,已缴纳出资的认股人可以以发起人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其返还出资及利息。
股东知情权纠纷诉讼的当事人应包括股东和公司。
股利分配请求权纠纷诉讼的当事人应包括股东和公司。
1、若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过程中,由于发起人的过错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公司可以将发起人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2、若股东、董事、经理及其他人侵占公司印鉴、财务账册,公司可以将侵占人作为被告要求其返还,并赔偿因此给公司经营造成的损失。若公司公章被侵占,公司以董事长签名的诉状起诉,应受理,但董事长被股东大会罢免的除外。
3、若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公司可以将董事、经理作为被告要求其停止侵害,并要求其支付因竞业禁止行为获得的收益或赔偿损失。
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应为公司现任股东,被告应为作出不当行为的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控股股东以及相关交易的相对人。此外,公司也应参与诉讼作为第三人。
1、若公司符合《公司法》第180条规定应解散的情形,股东提起公司解散诉讼时,被告应为公司。
2、若公司债权人认为公司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未履行清算义务,要求其承担相关责任,若公司未注销,应将公司和清算义务人列为被告;若公司已注销,应将相关清算人列为被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该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法人被控制和操纵而违背公平原则。该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理论,完善了法人制度,对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进行了有效制约。
中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该制度在新公司法中虽存在缺陷,但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预防和遏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判例,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公司法理论或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法人人格
新公司法中公司设立门槛的变化。新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使得公司设立条件更加灵活和便利,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
公司法人注销后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未清算或破产的公司诉讼当事人为股东、发起人或出资人;经过清算或破产程序的公司,诉讼主体为取得清算资产的股东。企业法人解散后若未依法清算并注销,诉讼当事人则为该解散企业本身或其股东等。此外,公司倒闭后需完成注销手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