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二(2008年5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6号),在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5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公司解散和清算案件时应适用以下规定。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如果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股东以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者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以及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为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如果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清算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在人民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相关规定,自行组织清算或者另行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股东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如果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财产保全或者证据保全,且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人民法院可以予以保全。
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应以公司为被告。如果原告以其他股东为被告一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告知原告将其他股东变更为第三人。如果原告坚持不予变更,人民法院应驳回原告对其他股东的起诉。原告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应告知其他股东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其他股东或有关利害关系人申请以共同原告或者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人民法院在审理解散公司诉讼案件时应注重调解。如果当事人协商同意由公司或者股东收购股份,或者以减资等方式使公司存续,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当事人不能协商一致使公司存续,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如果经人民法院调解公司收购原告股份,公司应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将股份转让或者注销。在股份转让或者注销之前,原告不得以公司收购其股份为由对抗公司债权人。
人民法院关于解散公司诉讼作出的判决对公司全体股东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人民法院判决驳回解散公司诉讼请求后,提起该诉讼的股东或其他股东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该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法人被控制和操纵而违背公平原则。该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理论,完善了法人制度,对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进行了有效制约。
中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该制度在新公司法中虽存在缺陷,但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预防和遏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判例,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公司法理论或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法人人格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公司法人合法取得法人资格,但法人人格的滥用会损害法人制度的实效性及侵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在承认法人独立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非彻底否定,而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暂时否定,结束后法人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