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二(2008年5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6号),在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5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公司解散和清算案件时应适用以下规定。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如果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股东以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者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以及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为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如果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清算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在人民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相关规定,自行组织清算或者另行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股东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如果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财产保全或者证据保全,且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人民法院可以予以保全。
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应以公司为被告。如果原告以其他股东为被告一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告知原告将其他股东变更为第三人。如果原告坚持不予变更,人民法院应驳回原告对其他股东的起诉。原告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应告知其他股东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其他股东或有关利害关系人申请以共同原告或者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人民法院在审理解散公司诉讼案件时应注重调解。如果当事人协商同意由公司或者股东收购股份,或者以减资等方式使公司存续,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当事人不能协商一致使公司存续,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如果经人民法院调解公司收购原告股份,公司应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将股份转让或者注销。在股份转让或者注销之前,原告不得以公司收购其股份为由对抗公司债权人。
人民法院关于解散公司诉讼作出的判决对公司全体股东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人民法院判决驳回解散公司诉讼请求后,提起该诉讼的股东或其他股东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权问题,以及仲裁裁决的类型、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终局裁决的方式、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和劳动者工作年限的合并计算。对于管辖权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时法院应如何处理。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仲裁裁决的类型和中级人民法院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确认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并得到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和认可,是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关键。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经营管理,其股东权益也应受法律保护。
开车撞了人的赔偿问题。确定赔偿数额时,需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赔偿项目,并根据伤者提供的证据来确定最终赔偿数额。证据包括医疗费票据、病例等。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护理费用、营养费、司法鉴定等。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房产确权问题明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房产确权问题的规定。其中包括婚前贷款买房归属问题、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认定问题、夫妻共有房屋的处分问题以及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的赠与问题。最高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旨在公平合理地处理房产分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