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案件较多的罪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认定为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规定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互联网等各种途径直接传播信息,或放任信息扩散。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的方式向公众借款,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
相比之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换花样,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相对难以识别。根据《解释》的规定,一些情形如下:
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以合法形式经营,但缺乏真实内容或真实目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此外,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在一定数额或情节下才构成犯罪。根据《解释》规定,以下情形应追究刑事责任: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此罪需要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定数额的三个要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似,集资诈骗罪也是当前高发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解释》的规定,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似,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构成集资诈骗罪。但是,集资诈骗行为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最初采取较隐蔽的方式,即在小范围内向特定对象集资。然而,随着集资过程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集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集资诈骗行为人来说,对集资范围通常持放任态度,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因此容易构成此罪。
当“向特定对象集资”形成一个封闭范围(即绝大部分集资对象为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封闭范围被打开(即既包含特定对象,又包含不特定对象),所有集资款均应认定为非法集资的数额。
根据相关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数额特别巨大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根据相关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以及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包括严控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以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多方面治理和稳健应对。非法集资犯罪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触犯的罪状,如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数额越大,判决越重。
非法集资的数额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单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非法集资数额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的量刑准则,指出不同犯罪类型的量刑有所不同,并受到案件具体金额、牵涉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探讨了动员员工以业主名义购买信托产品是否
学校收取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缴后的处理流程。纪检部门将进行审查与清理,并依法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等。同时,纪检部门还需妥善保管和处理已收缴的非法集资款项,确保资金不流失或滥用。对于非法集资行为,单位犯罪应认定违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