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案件较多的罪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认定为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规定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互联网等各种途径直接传播信息,或放任信息扩散。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的方式向公众借款,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
相比之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换花样,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相对难以识别。根据《解释》的规定,一些情形如下:
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以合法形式经营,但缺乏真实内容或真实目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此外,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在一定数额或情节下才构成犯罪。根据《解释》规定,以下情形应追究刑事责任: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此罪需要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定数额的三个要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似,集资诈骗罪也是当前高发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解释》的规定,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似,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构成集资诈骗罪。但是,集资诈骗行为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最初采取较隐蔽的方式,即在小范围内向特定对象集资。然而,随着集资过程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集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集资诈骗行为人来说,对集资范围通常持放任态度,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因此容易构成此罪。
当“向特定对象集资”形成一个封闭范围(即绝大部分集资对象为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封闭范围被打开(即既包含特定对象,又包含不特定对象),所有集资款均应认定为非法集资的数额。
根据相关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数额特别巨大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根据相关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应立案追诉:
父母参与非法集资拿提成的法律问题。如果父母明知提成来自非法集资,则需承担法律责任。非法集资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数额大小,刑期和罚款不同。非法集资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等。父母参与非法集资
职工发现老板非法集资行为的举报途径。职工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行为实施地与结束地等,若犯罪具有连续性,连续实施的地方也属于犯罪地。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报警时需遵循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作案手段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合法外衣或名人效应、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和强制诱骗等手段。为防范非法集资,公众应认清其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非法集资的刑事判决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会被处以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还会有更严厉的处罚。司法解释详细解释了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并规定了集资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为集资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