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最常见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除非刑法另有规定外,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可以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必须是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形式来吸收资金。
行为人必须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吸收资金的活动。
行为人必须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
行为人必须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14年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所谓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互联网等各种途径。而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的方式直接向公众借款就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化,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较难识别。例如,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行为人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集资活动。
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方法,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谎言、捏造或隐瞒事实真相,骗取他人资金。
集资诈骗罪的数额和情节有法定要求,具体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的认定条件包括:
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的数额必须达到一定金额。
行为人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必须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导致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一定人数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认定条件包括:
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的数额必须达到一定金额。
行为人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一定人数。
行为人的行为存在其他严重情节。
需要注意的是,非法集资行为根据不同的罪名和认定条件,可被判处不同的刑罚,最高可判处死刑。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或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一定数额即可追诉刑事责任。非法集资主要特征包括未经批准筹集资金、承诺给予投资回报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等。其危害包括扰乱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明确指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法人代表会受到刑法中相关规定的惩处。挂名法人代表存在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风险,且特定情况下还可能面临人身自由风险。因此,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需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