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当人民法院不受理当事人提起的民事诉讼时,应制作驳回起诉裁定书。如果当事人对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驳回起诉适用于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4项起诉条件或属于第111条所列7种情形以及有相关规定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
人民法院在立案审查时,应对原告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予以审查。如果经审理发现原告不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如以已被工商管理机关注销的公司的名义起诉,以已死亡的公民的名义起诉等,即予驳回起诉。
人民法院在立案审查时,应保证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只要当事人提供的有关材料能反映出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民法院即应受理。立案时所掌握的“本案”的含义应明确为诉称事实,而不是经诉讼程序所确认的案件事实。如果经审理发现原告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可根据相关规定驳回起诉。
所谓“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的承担民事责任、履行民事义务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个或几个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原告必须指明被告是谁,其有正确的名称和住址。如果案件受理后,在送达中发现被告名称错误,但原告不撤诉,或住址错误、不详,原告不能更改补充的情况,即应驳回原告的起诉。
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益的内容。事实和理由是指原告提出请求的根据,事实是指原告起诉时所诉称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的事实。如果原告起诉时无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即可根据相关规定驳回起诉。
非法集资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欺骗,具体包括:
不法分子往往以承诺高额回报来吸引群众,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最初会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用后集资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一旦达到一定规模,非法集资者会秘密转移资金并潜逃。
不法分子以虚构的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的方式,逐步骗取群众。他们以种植、养殖等名义,骗取群众资金;或以开发所谓高新技术产品为名吸收公众存款;或编造虚假项目,如植树造林、集资建房等,骗取群众“投资入股”;或以商铺返租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公众存款。
不法分子利用新名词迷惑群众,混淆投资理财概念。他们以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名义,假称为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或以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欺骗群众投资。
为了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掩盖其非法目的。他们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聘请名人作广告等,以此骗取群众的信任。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或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一定数额即可追诉刑事责任。非法集资主要特征包括未经批准筹集资金、承诺给予投资回报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等。其危害包括扰乱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明确指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法人代表会受到刑法中相关规定的惩处。挂名法人代表存在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风险,且特定情况下还可能面临人身自由风险。因此,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需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