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起诉是指在刑事案件进入公诉阶段时,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确认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进行审查核实,并作出处理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这是人民检察院履行公诉职能的基本准备工作,也是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审查起诉的目的是确保人民检察院正确提起公诉,发现和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规定,侦查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决定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审查起诉前,必须对犯罪事实有清楚的了解和确认。
审查起诉前,必须对案件的证据进行充分的审查和验证,确保证据确实存在且足以支持起诉。
审查起诉前,必须对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进行正确的认定,确保罪名与犯罪事实相符。
审查起诉前,必须确保案件的法律手续已经完备,包括侦查程序、取证程序等。
审查起诉前,必须确认被告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审查起诉包括程序性审查和实体性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负责审查的人员要审查案件的管辖范围,并审查随案移送的文书和证据材料,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审查人员要认真审阅案件材料,包括诉讼文书和各种证据材料,仔细审查案件中的疑点和难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并听取被害人和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直接讯问证人,或重新进行鉴定、堪验和检查。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须的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情况,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承办人在审查起诉后,应当提出起诉或不起诉的意见,并报刑事检察部门负责审核。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后,应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的相关问题,可以阅读以下推荐文章:
- 审查起诉
- 审查起诉具备哪些功能?
- 审查起诉的基本任务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的提起条件和处理方式。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提供证据,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可劝撤或驳回。轻微刑事案件可自诉或公诉,如被害人直接起诉至法院证据不足,可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转入公诉程序。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应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