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针对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立案的条件有所不同。
对公诉案件来说,首先要有犯罪事实。有犯罪事实是指有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并且该犯罪事实的存在有一定的证据证明。
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具体而言,“有犯罪事实”有以下两层含义:需要立案追究的只能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事实必须有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
其次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最后还要符合管辖的规定。
自诉案件立案,首先要符合自诉案件的受理范围,自诉案件的受理范围请参见“管辖”一章。其次,受诉法院有管辖权。再次,由被害人提起。如果被害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因受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告诉,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年老、患病、盲、聋、哑等原因不能亲自告诉,可由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代为告诉,但需提供与被害人关系的证明和被害人不能亲自告诉的原因的证明。最后,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诉讼请求和证据。自诉案件立案对证据的要求是:
其一,若自诉人提起的自诉缺乏证据,法院应该说服其撤诉,或者裁定驳回起诉。若之后自诉人提出新的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再次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其二,关于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并提起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案条件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
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
关于行贿罪立案标准的规定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我国法律程序中行政转为刑事案件的过程。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时,该行为将被视为刑事违法行为。随后将启动法律程序,包括刑事立案、侦查阶段、提起公诉、审判阶段和刑罚执行。这一过程旨在确保公正处理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
刑事案件在公诉科中如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提起公诉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公诉科负责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凿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以及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条件。追诉时效是根据法定最高刑确定的,不同刑期有不同的追诉期限。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查清犯罪事实、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证据确实充分。在追诉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继续追诉,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