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赔偿指的是因过错方的行为导致无过错方所持财产减少,无过错方可能失去的利益的赔偿。这包括双方共同经营或可期待的利益、人身伤害所支出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等费用。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规定,对他人财产造成的损害应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在离婚损害赔偿中,财产损害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即除了赔偿直接损失外,还要赔偿确定的间接损失。
精神损害指的是配偶身份的纯正和感情专一的精神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排他的性生活利益受到损害,或由精神压抑导致的肉体伤害和痛苦,以及名誉、人格尊严、社会地位等社会价值的贬损等。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比财产损害更为困难,尽管金钱无法衡量感情,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婚姻中无过错方的损失。由于精神损害的无形性和不可估价性,法官在裁量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时,必须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解释”来确定赔偿金的数额。这些因素包括: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婚姻法》第46条,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协议离婚后的一年内,若未明确表示放弃,仍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为预防离婚财产纠纷,夫妻应进行财产公证、书面协议,并注意防止一方擅自转移或处置财产。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