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 >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

时间:2025-09-05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3711
摘要: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一种赔偿,但是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手心律师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的重要意义

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有利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拓展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功效,倒逼司法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善待公民人身权,更好地彰显法治的精神和人权的尊严。

司法解释首次明确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是司法解释中首次规定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和特点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损害赔偿不等同于财产损害赔偿,而是对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给予的物质抚慰和对精神利益减损的补偿。精神损害赔偿兼容了抚慰性、补偿性和惩罚性,既是对受害人精神权益的民事权利救济,同时也对侵权人彰显了一定的经济惩罚性,以示制裁和训诫。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的发展

长期以来,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处于立法空白、司法操作难度重重的尴尬境地。然而,随着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精神损害赔偿逐渐得到重视和规范。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随后的相关解释和法律也进一步确认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更是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民事基本法中。此外,2010年通过的赔偿法首次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司法解释的重要意义

然而,现行法律未明文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非刑事司法赔偿。但是,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实施违法拘留、殴打、虐待等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造成的损害后果有可能不亚于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中的损害后果。将非刑事司法赔偿排除在精神损害赔偿条款的适用范围之外,有悖于国家赔偿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初衷。因此,此次司法解释的发布将精神损害赔偿首次引入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完善了国家赔偿法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总结

建立健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举措,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引入精神损害赔偿的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有助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拓展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效果,倒逼司法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善待公民人身权,更好地彰显法治的精神和人权的尊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女方出轨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

    女方出轨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和离婚损害赔偿纠纷的四种情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精神损害赔偿金计算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离婚损害赔偿纠纷包括无过错方放弃损害赔偿请求、被告不同意离婚且不提起损害赔偿请求、被告未

  • 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面临困难,同时也面临当事人过高的索赔要求。司法解释提出了影响赔偿数额的因素,但同时也赋予法院自由裁量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成为裁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关键点,有

  •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引入精神损害赔偿至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拓展其范围和功效,并倒逼司法机关善待公民人身权。司法解释首次明确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 试用期"超期"可获赔偿金的法律规定解析

    侵犯姓名权的赔偿主要以精神损害赔偿为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受侵害的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民法通则》和《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更改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当姓名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

  • 名誉权侵权赔偿包括律师费吗
  • 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的适用范围
  • 离婚补偿金有限额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