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定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拥有诉权的情况下,经过权衡后认为舍弃诉权更为适宜而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犯罪情形轻微且不需要判决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有两层含义: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规定,构成犯罪;二是该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以免除刑罚。这包括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情形,以及满足免除刑罚条件的情况,如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但已在外国受过刑事处罚、聋哑人或盲人犯罪、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而犯罪、为犯罪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自动中止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被胁迫或诱骗参与犯罪、自首或自首后有立功表现等。
在司法实践中,酌定不起诉时还需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动机和目的、手段、危害后果、认罪态度、一贯表现、社会和被害人的反映等因素,确认没有追诉必要时才能作出不起诉决定,以防止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
法定不起诉是指起诉机关对案件没有诉权或丧失诉权,因此不提起公诉的决定。符合绝对不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我国法律规定了一些法定不起诉的条件,包括:实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依照刑法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被告人已死亡;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刑事处罚。
存疑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确认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没有胜诉可能时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在这类案件中,虽然认定嫌疑人构成犯罪有一定根据,但证据不充分,无法在法律上证实犯罪。将这类案件起诉到法院,难以达到公诉的目的。根据无罪推定的精神,对这类案件应当不起诉。但在作出不起诉决定之前,应当进行补充侦查,只有确认在法定期限内无证实可能,才能决定不起诉。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公诉证据不足时,人民检察院如何处理的问题。包括二次补充侦查案件的审查,证据不足的不起诉决定,以及犯罪情节轻微的不起诉决定的法律依据。当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发现证据不足或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说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对于情节轻微的犯罪,检察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中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立法现状,介绍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其相较于传统不起诉制度的特点。然而,该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范围过窄、适用条件过于简单、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