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8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首先询问其是否有犯罪行为,并告知其如实供述罪行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嫌疑人有权陈述有罪的情节或无罪的辩解,并回答侦查人员的问题。然而,对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
1. 取保候审期间是否需要进行谈话笔录,取决于司法机关根据办案需要的决定。
2. 如果案件已由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应做好开庭准备。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一旦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
1. 标题:“询问笔录”。
2. 询问简况:按规定栏目,逐项记载询问时间、地点,询问人和记录人的姓名及工作单位,被询问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如果有其他在场人员,也应作出记录。
3. 询问内容:采用问答式,如实记录被询问人所提供的证言。
4. 核对笔录记载:询问结束后,记录人应让被询问人过目或宣读笔录。如有出入,应允许更正。在确认无误后,被询问人应在笔录上签署“以上记录已经我看过(或已向我宣读),没有出入”。
5. 被询问人、询问人、记录人依次签名。
根据以上规定,取保候审期间的谈话笔录是否交由检察院审查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
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其主要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的案件,以及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和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技术侦查措施包括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其主体、适用范围、程序与期限等已在相关法律中明
刑事案发后与嫌疑人的录音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能否作为证据需考虑其与案件的关联性、取证的合法性等因素。若录音合法、关联性强且真实充分,可作为证据;若存在非法手段或关联不强,则可能被排除。
法院对办理取保候审的意义及其相关规定。法院对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表明其犯罪情节较轻或有特殊情况,有一定的自由。取保候审适用于特定情况的犯罪嫌疑人,如可能判处轻刑、无社会危险性、患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等。申请、决定和执行取保候审的程序由公安机关、检察院
轻微伤证据不足的处理方式。法院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若证据不足,将驳回起诉。人民检察院在特定情况下可对轻微伤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并解除相关财产限制。对于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等,人民检察院会提出意见并移送相关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