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追缴欠税罪是指欠税人故意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手段,导致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逃避追缴欠税罪的主体是欠税人。
逃避追缴欠税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并以逃避追缴欠税为目的。
逃避追缴欠税罪表现为对所欠税款进行转移或隐匿财产的行为,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税款。具体表现如下:
(1) 必须存在欠税事实。欠税事实是该罪成立的前提条件。欠税是指纳税单位或个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未按时缴纳拖欠税款的行为。因此,在认定是否欠税时,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已超过法定期限。
(2) 行为人必须有实际的逃避行为。转移财产和隐匿财产是逃避行为的具体表现,例如转移开户行、提走存款、运走商品、隐匿存货等。如果行为人仅仅是自己逃匿起来,而没有转移或隐匿财产,则不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
(3) 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即使行为人采取了逃避行为,但如果税务机关最终成功追回转移或隐匿的财产,弥补了欠税,那么不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此外,即使欠税人出于逃避缴纳税款的目的转移或隐匿了财产,但这并不能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也不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最后,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和行为人的逃税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是因为欠税人资金不足或财力不支等客观原因,而不是因为欠税人故意转移或隐匿财产所致,那么也不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
(4) 无法追缴的欠税数额必须达到法定的量化标准,即1万元以上。逃避追缴欠税罪是一种结果犯罪,如果欠税数额不足1万元,则不属于"数额较大",不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这里所说的"数额"指的是税务机关无法追回的欠税数额。
固定资产的相关定义和管理规定。准则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基本一致,但管理内容和程序受到财务通则的规范。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界定与准则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规定无差异。固定资产预计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上有时间
新股东入股是否承接债权债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新股东在履行出资责任后,不承担公司的债务。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在公司破产清算时,债务清偿顺序包括破产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以及破产债权。
本文介绍了逃避追缴欠税罪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认定和刑事处罚量刑等方面的内容。逃避追缴欠税罪是指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欠缴应纳税款,并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
逃避追缴欠税罪是指纳税人欠缴税款后,通过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方式,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3条规定,如果欠税金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