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公布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新刑事诉讼法中涉及检察工作的概念和条文的含义进行了准确界定,以符合立法精神。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明确界定了“刑讯逼供”的行为。该规则指出,“刑讯逼供”是指利用肉刑或类似手段,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明确规定:“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依法排除,不得作为报请逮捕、批准或决定逮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提起公诉的依据。”
该规则还明确规定,其他非法方法是指与刑讯逼供、暴力或威胁相当的违法程度和对犯罪嫌疑人的强迫程度,以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指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且犯罪情节恶劣,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这一界定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符合打击犯罪的需要,并且与我国多年的司法实践一致。
该规则明确规定,在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或监视居住,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在将犯罪嫌疑人送交看守所或公安机关执行时,应书面通知看守所或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如果辩护律师要会见犯罪嫌疑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的许可。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应当提出是否许可的意见,并在三日内向检察长报告并答复辩护律师。
该规则还要求,人民检察院办理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通知看守所或执行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和辩护律师。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在侦查终结前应当许可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规定。根据规定,最高检在必要时可以审阅案卷、讯问被告人、复核主要证据。
规则指出,如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期间发现案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并经审查认为确有必要,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
刑事复核不服的处理方法。当事人对刑事复议决定不服,可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核申请。相关规定明确了哪些人员可以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议申请,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不予立案等决定的当事人。刑事复核的目的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正审查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时的审查内容和程序。审查内容包括罪犯是否属于有期徒刑或拘役、患有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怀孕或哺乳婴儿、生活不能自理但适用监外执行不会危害社会等情形。同时,还需审查决定或批准机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