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逮捕、判决、执行的监督程序,而对在侦查活动中作为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较严厉措施的拘留和逮捕,只有逮捕须经检察机关批准,拘留可以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在程序上缺少外部制约机制,从而使这一强制措施被排除在法律监督之外,实践中被一些侦查部门用做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非法插手民间经济纠纷,迫使对方就范的手段。可见,正确采用拘留措施,可以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反之,就可能导致非法拘禁,严重侵犯当事人人身权益,故应将其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内。
笔者认为,应将刑事拘留纳入看守所检察工作之中。按规定看守所检察的主要任务是检察看守所是否依法羁押、管理、释放在押人员和及时将已判刑罪犯交付执行,使无罪的人不受非法拘禁,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对收押疑犯的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收押被刑拘的疑犯是否经公安机关决定,有无公安机关填发的《拘留证》等,可见这一检察内容是程序上的监督,而对因何事被拘留的具体事项不能审查,检察机关就难以发现和及时纠正违法的拘留措施。笔者认为可通过两种途径对刑事拘留实行检察监督:一是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后,应当在一定期限内,比如24小时内,将拘留的有关情况通报检察机关,便于检察监督;二是在看守所的检察人员可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一定期限内提审被拘留人员,核实其向公安机关交代的涉嫌犯罪事实,并接受其申诉和控告,从中发现不当拘留,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保证侦查活动依法进行。
刑事案件拘留地点的相关法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一般会被关押在看守所,且公安机关必须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同时,法律规定了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的人数要求及看守所内的讯问要求。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拘留的地点以及适用范围的问题。刑事拘留地点为公安局拘留所。其适用范围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等七种情况,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不适用刑事拘留。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随意化、扩大化或过于僵化的
中国看守所的监管范围及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相关变化。看守所主要监管被逮捕和刑事拘留的人犯,以及刑期在一年以下的罪犯。随着国家赔偿法的修改,看守所管理机关也被纳入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对于侵犯公民权益造成损害的,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