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我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强化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立案监督新路子,取得良好效果。
市检察院大胆延伸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立案监督触角,从源头上遏制犯罪。该院检察长杨中立要求从四个方面强化监督:一是在审查提请批捕案件时,注意发现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和追查团伙案件的同案犯罪嫌疑人,以及涉及“另案处理”、“在逃”等案件新线索。二是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治、以罚代刑等问题。三是强化立案跟踪监督机制。杞县商户曹某多年从事收购、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有关部门对其仅作出行政处罚属明显不当,检察人员遂监督此案追究曹某刑事责任。四是创新工作方法。该院先后举办了“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研讨会,组织食品安全案件办理培训班等。该院副检察长邱爱玲还对全市60多位工作骨干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针对“毒馒头”现象,该院及时发出检察建议并多次跟踪监督,3个月促成高标准“双鱼”牌放心馒头生产线投产,并在全市设立了446个销售网点,深受群众欢迎。
201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案件81起105人,批捕37起47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44起178人,提起公诉118起145人;监督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9起29人,监督立案20起23人,有效遏制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
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销售金额达到十万元的销售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根据不同情形,刑期和罚金有所不同。同时,食品犯罪案件的认定涉及多种情况,包括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发放
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刑事责任及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销售掺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属犯罪行为,刑期和罚金根据情节裁定。法院会考虑多种因素判决,确保刑罚与犯罪程度相适应。受害人可追究销售者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详细规定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认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认定、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后果特别严重的认定以及有毒、有害食品的认定等五方面的内容。该解释对生产、销售不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