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与陈某系前后邻居关系,2014年4月5日15时许,杨某在其门前焚烧干草,陈某担心杨某烧草烧到其种植的树苗,双方发生争执,并扭打在一起,杨某打了陈某头面部两巴掌。杨某怕陈某年纪大了被赖,遂停止厮打,提出去村支部书记赵某家中进行理论。杨某先来到赵某家中等陈某前来,陈某赶到村支书赵某家后,便冲着杨某理论,其间陈某突然倒地,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死亡。经法医检验鉴定,陈某系头部受伤加之情绪激动诱发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死亡。
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对于杨某是否应对的死亡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该意见认为,杨某的伤害行为与陈某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本案中,导致陈某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医鉴定认为,厮打、争吵是死亡的诱因,诱因和直接原因不同,死亡结果与自身患有心脏病旧疾这一因素是分不开的,不能确认杨某的厮打、争吵行为与陈某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该意见认为,杨某的行为与陈某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本案应属意外事件,杨某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理由是:杨某的厮打与争吵行为虽然客观上造成了陈某死亡的结果,但是杨某主观上无法预见到陈某患有心脏病,也无法预见到其厮打、争吵行为会诱发陈某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死亡,该死亡结果完全出乎于杨某的意料,该死亡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应定性为意外事件。
该意见认为,杨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杨某既没有伤害的故意,也没有杀人的故意,只是由于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才造成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应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笔者认同第三种意见,认为本案杨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如下:
杨某与陈某的厮打、争吵行为是与陈某死亡结果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杨某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在本案中,由于杨某的厮打、争吵行为诱发了陈某心脏病的复发导致其死亡,杨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结果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杨某的厮打、争吵行为不会导致陈某的死亡结果,陈某的死亡对于杨某来说是一种偶然现象。然而,考虑到陈某患有心脏病旧疾,在与杨某厮打、争吵过程中,情绪激动可能诱发自身心脏病的复发。因此,如果没有杨某的厮打、争吵行为,陈某的心脏病复发和死亡结果可能不会发生。根据刑法通说观点,特殊体质不影响因果关系的成立。因此,可以认定杨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在确认了因果关系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问题。考虑到陈某的死亡结果对于杨某来说是一个偶然现象,需要判断杨某是否存在过失以及对于死亡结果的预见可能性。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在本案中,杨某作为陈某的邻居,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应当对陈某患有心脏病旧疾有所了解。同时,以一个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和预见能力为标准,杨某应当预见到与一名老人厮打、争吵,很有可能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杨某应当预见而未预见,对于陈某的死亡结果存在主观上的过失。因此,本案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校园欺凌的法律问题,指出校园欺凌是一种常见现象,并对受害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校园欺凌的问题,包括一些性质严重的恶性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学校应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保护义务,如果未尽到职责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学校应
学校在学生自残事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学生自残行为的责任。对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人身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同时,在上海,公平原则也被应用于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情况。即使学校没有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
过失犯罪中是否存在主从犯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不区分主犯和从犯,共同过失犯罪不被视为共同犯罪。法律规定仅对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情况进行处理,会根据各自罪行的性质进行分别处罚。
校园暴力的应对方法、主要情况和学校应采取的预防措施。遭遇校园暴力时,应保持镇静并展示自信,大声提醒对方违法行为,及时申诉报案。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包括勒索钱物、聚众斗殴和随意伤人等。学校应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严格门卫登记和管理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