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0条第2款之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上诉权是法律赋予他们以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基本的诉讼权利。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只要在规定期内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必然就会引起第二审程序。同时,如果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并不同时是刑事部分的当事人,其上诉权的范围只限于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不能涉及刑事部分。另外,如果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时就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则有权对全案的判决、裁定提出上诉,也可以单独就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判决、裁定提出上诉,或者单独就刑事部分的判决、裁定提出上诉,还可以同时就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裁判一并提起上诉。如果只单独就刑事部分上诉的,其上诉效力不影响附带民事部分;如果只附带民事部分提出上诉的,其上诉效力也不影响刑事部分;如果未明确针对刑事部分或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裁判提出上诉,只是笼统声明不服上诉的,应视为对全案提出上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部分认为确有错误的,有权利也有义务提出抗诉。如果人民检察院只就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裁判提出抗诉的,其抗诉的效力不影响刑事部分的裁判;如果只就刑事部分的裁判抗诉的,其效力也不影响附带民事部分的裁判;如果对全案提出抗诉的,其效力则及于包括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部分在内的全部裁判、裁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上诉、抗诉案件,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关于第二审程序的有关规定。具体地说,应当根据附带民事诉讼中上诉、抗诉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的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部分都进行上诉和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裁定的全部内容,对其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对于只就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刑事部分或者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单独提出上诉或者提起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案件的判决、裁定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并就上诉、抗诉的部分进行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只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提出上诉的,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刑事部分在上诉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的附带民事诉讼的上诉案件,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
调解是我国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之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调解处理,在进行调解时,应注意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合法的原则。调解应当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并平等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解应当及时进行,不能久调不决。对于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不愿接受调解,或者经过调解达不成协议,或者虽然达成调解协议,但在调解书前当事人翻悔的,调解无效时,应当及时判决。调解书一经送达双方当事人,即发生法律效力,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即告终结。如果在调解书送达前,双方或一方当事人翻悔的,调解书不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及时进行判决。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上诉、抗诉案件的过程中,对于原审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原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提出反诉的,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者反诉进行调解。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利与弊。其优势在于被告人会积极赔偿以获取受害人谅解,影响量刑;法院不征收诉讼费用,减轻受害人负担。然而,其不足在于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执行期限问题,执行难度取决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可通过向
刑事附带民事妨碍公务罪的相关内容。涉案人员侵犯的是公务单位的活动及管理秩序,而非个人权益,因此被妨碍的公务人员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包括精神损失赔偿,当事人无法就精神层面的伤害请求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赔偿金额视具体案情和受害者损失而定。同时,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反诉的相关条件和规定。
刑事附带民事授权的相关内容。在刑事诉讼阶段,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之人为了实现对被告人的民事法律救济,会进行附带民事授权。被授权者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代理当事人行使相关诉讼权利,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