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公私财物罪并不存在于刑法中,正确的罪名应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且数额较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根据下列情形之一,可对涉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立案追诉:
(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四)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对于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若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公私财物,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不动产等。但若行为人故意毁坏的是本法另有规定的某些特定财物,危害其他客体要件的,应按本法有关规定处理。例如,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电信设施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应按本法分则第2章有关罪名进行处理。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毁灭是指使用焚烧、摔砸等方法使物品全部丧失其价值或使用价值;损坏是指使物品部分丧失其价值或使用价值。毁坏公私财物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若行为人使用放火、决水、投毒、爆炸等危险方法破坏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应按本法分则第2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有关犯罪进行处理。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行为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是指毁坏重要物品损失严重、毁坏手段特别恶劣、毁坏急需物品引起严重后果、动机卑鄙企图嫁祸于人等。若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情节较轻,属于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3条规定,处以15日以下拘留或警告,并可单处或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该条例第8条规定,还应责令行为人赔偿损失。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目的并非非法获取财物,而是将财物毁坏。这是侵犯财产罪中毁财型犯罪与其他贪利型犯罪的根本区别。
相关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对最新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立案标准进行了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确定破坏公私财物罪是否成立需要明确相应的犯罪数额标准。希望这些解释能够解决您的疑问。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律师。
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关联性证明问题。被侵权人需提供证据证明环境污染与造成的人身损害存在关联性。侵权责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法律后果,形式多样。最新法规明确了环境侵权案件中关联性证明的举证责任,要求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等情形才可免除责任
产品质量的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无过错责任、《产品质量法》与委托加工产品的区别,以及委托加工产品的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生产者和销售者需承担无过错责任,受害人可选择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委托加工产品在法律上属于合同法领域,其质量责任主要涉
我国法律关于致人轻伤后积极赔偿免除起诉的规定,以及被打致受伤后的法律途径和索赔范围。当行为人致他人轻伤后主动赔偿并得到谅解,可避免被判定为犯罪。同时,受害人有权索赔,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多项费用。提起索赔时,受害人需了解自身权利和诉讼途径,包括刑事附
侵权行为人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及相关法律规定。侵权行为人明知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却自信能避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权益需承担侵权责任。认定过失犯罪时,应从行为本身、客观环境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其能否预见结果发生,不